1933年,袁兴烈怀揣着对家国的无限忠诚,倾尽所有,甚至不惜募捐,将500把锋利的大刀铸造出来,这一举动,如同掀起风暴,彻底改变了台儿庄的战局。然而,岁月流转,多年后,他的儿子却成了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背负着父亲的荣耀与梦想,走向了耀眼的未来。 (信息来源:2022-02-14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 一:颠沛流离,童年躲避战乱的时光 善念,萤火虫的故事) 大家可能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不一定了解他的父亲袁兴烈。 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并不算出彩,甚至有点儿让人感到陌生。 但正是他,在民族危亡之际,倾尽所有,为抗战前线送去了五百多把大刀,谱写了一曲不为人知的爱国之歌。 袁兴烈,袁盛鉴之子,出生于1905年。 他继承了家族的好传统,勤学苦练,考进了国立东南大学,成了当时的知识分子。 毕业后,他先在小学当过校长和督学,后来又去了平汉铁路局工作。 原本以为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然而,“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彻底打破了他的平静。 日本侵略者的脚步践踏了中国大地,国家破碎,百姓生活艰难。 袁兴烈目睹国家危难,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知道国家的兴亡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所以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抗战的行列。 袁兴烈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时,经常冒着危险给前线运送军火和物资。 铁路是前线和后方的重要纽带,所以成了日军轰炸的重点目标。 袁兴烈多次遭遇炮火袭击,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岗位。 1938年初,台儿庄战役打响。 袁兴烈得知前线29军大刀队急需武器,便毅然决定倾尽所有,支援抗战。 他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并发动身边的商人朋友捐款捐物。 最终,他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购买了5000斤好铁,打造了500多把锋利的大刀。 袁兴烈为了尽快把这批大刀送到前线,日夜赶路,非常辛苦。 他亲自将大刀交到了29军孙连仲将军手中,为抗战前线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这些大刀在台儿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中国军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袁兴烈的事迹感动了孙连仲将军,在他的推荐下,袁兴烈进入第二集团军驻渝办事处,担任上校秘书,从此走上了从政的道路。 袁兴烈的夫人华静,来自江苏扬州的一个富裕商家。 她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对袁兴烈的事业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带着孩子们四处辗转,颠沛流离,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她注重孩子的教育,尤其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为袁隆平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袁隆平,袁兴烈的次子,出生于1930年。 他从小就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妈妈引导下,他慢慢树立了为人民谋福利的理想。 解放战争后期,袁隆平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是遵从父亲的意愿从政,还是追寻自己的梦想学习农业?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考入了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农学系,开始了他的农业科研之路。 袁隆平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遇到过很多次失败和挫折,但从没想过要放弃。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父亲袁兴烈的默默影响。 袁兴烈的爱国情怀、民族责任感,深深地影响了袁隆平。 他继承了父亲的精神,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农业科研事业。 从晚清的乱世商贾袁繁义,到民国的知识分子袁兴烈,再到新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氏家族的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潮流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袁氏家族的故事,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努力,也像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内忧外患时的顽强不屈,以及在和平年代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