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3,三彩塔式罐
P4-5,白釉塔式罐
分布于太行千年古道旁的井陉窑创烧于隋代,近距离受到邢、定等窑口的影响,经历晚唐五代和金代两个盛烧期,此后经元、明、清、民国,到近代还在续烧,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井陉窑遗址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与历代名窑不同,井陉窑在历史上记载很少,直到1989年遗址发现,井陉窑才走入大众视野。
有“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之称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亲临井陉窑遗址群后,提出井陉窑完全可以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
井陉窑在白瓷方面,隋代即与邢窑相仿,唐代亦可类银类雪,宋代亦能覆烧,金代亦印花大盛与定窑互争短长。
太行八陉第五陉的井陉,自古是四省通衢,井陉窑就分布在它的古道旁、山水间。
井陉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创烧于隋,有晚唐五代和金代两个烧造高峰,至元代衰落。
地理区位上,井陉窑东南距邢窑、东北距定窑都不过百十公里,南承邢窑,北继定窑,同时受到鹤壁集、当阳峪、磁州、耀州甚至钧窑等窑口的影响,彼此交流互鉴。
【P2-3,三彩塔式罐】
晚唐
高63.8厘米 腹径22厘米
井陉县出土
由罐身、罐盖与底座三部分组成。
罐身形似瓶,直口,粗颈,圆肩,鼓腹,平底,腹部贴塑莲瓣一周,莲瓣间有划花纹饰。
罐盖为覆碗形,上安宝珠形钮。底座较高大,上部是五瓣花式口浅托盘,中部圆鼓,束腰,下为底部为稍外撇的高圈足。
胎质疏松,色褐黄。以绿釉为主,间施黄、褐彩,色泽雅致,光洁润亮。
【P4-5,白釉塔式罐】
五代
井陉县周姓窑官墓出土
1989年,井陉窑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以“土定窑”命名的历史得以结束,展露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容颜。
迄今为止,井陉窑经历8次发掘,发现12处窑址,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仅金代的井陉窑场遗址,目前发现的就有8处之多,其中多个规模都达到了十几万、二十几万平方米。
井陉窑的装饰工艺几乎包罗了定窑和邢窑的所有技法。井陉窑窑业发展过程以及烧造技术、装饰工艺、纹饰类别、器型品种等特征,与定窑很相近,部分井陉窑精细白瓷质量可与定窑比肩,出土的一些达到脱胎程度的白瓷片,较之定瓷的“磬声”“纸薄”毫不逊色。
在白瓷领域,邢窑、定窑两座陶瓷高峰近旁,在近七百年之久的时空里,都有第三座高峰井陉窑的存在。
在整个金代所占据的北半个中国(淮河以北),也只有井陉窑进入了元朝编写的《金史·地理志》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