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镶玉漆棺(复原图)】
棺约长2米、宽0.52米、高0.54米
窦绾墓中有棺无椁,棺长方形如箱状,木质髹朱漆,内壁镶嵌玉版,外壁镶嵌玉璧、圭形玉饰。出土时木质部分已朽毁,仅存各种玉件。
这种形制的镶玉漆棺在中国考古史上是首次发现。
棺内壁由192块玉片镶嵌而成。玉片表面平整光洁,大多为长方形,少许正方形或梯形。棺的左、右侧壁和底部玉片残存天干和数码编号。
棺可分为棺盖、左侧壁、有侧壁、前端、后端和棺底六部分。棺盖玉片46块,右侧壁43块,左侧壁49块,前端12块,后端14块,棺底28块。其镶嵌方法是先在棺内壁涂抹0.2-0.4厘米厚的灰泥,然后玉片按编号顺序贴上,在棺底上铺了一层席子。棺外壁镶嵌26块玉璧。其分布是棺盖、右外壁、左外壁各8块,前端、后端各1块。棺盖左右两壁口部各嵌圭形玉饰4块,即所谓“小腰”(《释名·释丧制》)。
玉璧是髹漆木棺外刻挖环形凹槽,深约1 厘米,槽内放灰泥,将其嵌入凹槽内。棺表经过多次髹漆。
目前所见的考古材料中,镶玉漆棺约有7例,分别出自河北满城窦绾墓、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徐州北洞山汉墓、高邮神居山广陵王刘胥夫妇墓、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夫妇墓。
即镶玉漆棺的主要出土地在西汉的楚国、中山国、广陵国、江都国,使用者的身份为诸侯王和王后,使用时间主要为西汉中期以前,这和当时诸侯王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基本一致。
使用镶玉漆棺的墓主一般都使用玉衣,7例镶玉漆棺的使用者中仅有刘胥墓未出土玉衣片,但该墓早年被盗,不可妄下判断。
虽然镶玉漆棺的使用者几乎都使用玉衣,但西汉时期,使用玉衣的墓主绝大多数未使用镶玉漆棺,很可能是因为镶玉漆棺耗材巨大,所耗费的财力是诸侯王国乃至汉王朝无法承受的。因此,东汉朝廷在规范丧葬礼仪时,摒弃了镶玉漆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