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73岁的老大夫,掏空了腰包,就为了救那些被扔掉的脑瘫娃。他卖了房子卖了车,连

曹乃谦聊古今吧 2024-11-07 10:33:13

一个73岁的老大夫,掏空了腰包,就为了救那些被扔掉的脑瘫娃。他卖了房子卖了车,连医院的钱都用上了,想出了新法子,救活了2000多个小娃娃。 1947年,宋兆普生在河南新乡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家庭。从小看着家里人看病,他就对中医来了兴趣。 16岁那年,宋兆普跟着他爹正儿八经地学起了中医,心里想着要成为一个老百姓信得过的好大夫。 年轻的宋兆普可卖力了,天天琢磨医术。他不光学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还看了不少洋医书,想着能把这两个都学好,给看病的人更好的治疗。 他脑子灵光,又肯下功夫,就这么考上了河南中医学院。 在学校里,宋兆普跟饿了好几天的人似的,拼命地学。他经常熬通宵,看医书,试各种治病的法子。同学们都说,宋兆普的桌子上总是堆满了医书,跟座小山似的。 毕业后,明明有机会留在城里的大医院,宋兆普却选择回老家,到乡下给老百姓看病。 他说:"我学医不是为了出名挣大钱,是想帮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回到老家后,宋兆普开始了他40多年如一日的乡村医生生涯。他坚持不收挂号费,常常自己掏钱给穷人买药。他医术好,人品也好,很快就在当地有了好名声。 可是,2009年那年春天,宋兆普的命运来了个大转弯。那天和往常一样,62岁的宋兆普去当地孤儿院义诊。他一推开孤儿院的门,就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 病房里躺着一排排瘦得皮包骨头的娃娃,肚皮薄得跟纸似的,里面的东西都能看见。更让人心疼的是,这些娃娃大多是脑瘫,被家里人扔在了孤儿院。 宋兆普蹲下来,轻轻摸了摸一个娃娃的脸。娃娃虚弱地睁开眼,眼神里满是想活下去的渴望。就在那一刻,宋兆普的心被狠狠地揪了一下。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救活这些娃娃! 回到医院后,宋兆普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他翻遍了医书,想方设法琢磨怎么治这些脑瘫娃娃。他发现,老办法对这些娃娃效果不大,得想个新法子。 想啊想,试啊试,宋兆普终于琢磨出了个"宋氏脑瘫治疗法"。这法子把中医和西医的好处都用上了,用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各种办法,全方位地改善脑瘫娃娃的身体状况。 可是,治脑瘫要花好多钱,还得不少人手。宋兆普二话不说,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连医院的钱都敢动。他这么做,有人说他是在冒险,有人说他是在自找麻烦。 面对这些说法,宋兆普就说了句:"要是连我们大夫都不管这些娃娃,还有谁管他们呢?" 他这股劲头,最后感动了身边的人。医院的同事们都伸出了援手,有的出钱有的出力,支持宋兆普干这件事。 为了凑更多钱,宋兆普东奔西走。他办慈善活动,找学校要帮助,自己的钱包也掏得见底。就这么着,他硬是凑了将近一个亿的治疗钱。 2010年,宋兆普办了个"宋兆普脑瘫康复中心"。他老婆孩子也加入进来,全家人齐心协力,为脑瘫娃娃奉献爱心。这个康复中心不光给娃娃们看病,还成了他们温暖的家。 在康复中心里,宋兆普不光是大夫,更像是这些娃娃的爷爷。他总是耐心地陪着娃娃们,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说话。 每次听到娃娃们奶声奶气地叫"爷爷",宋兆普的眼睛里就会泛起幸福的泪花。 宋兆普常说:"治脑瘫需要'三心':爱心、信心和恒心。"他不光自己这么做,还教给了他培养的脑瘫康复专业人才。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加入到救助脑瘫娃娃的队伍中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宋兆普和他的团队默默干着。他们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800多个娃娃重新过上了正常生活,2000多条小生命得到了救治。 每救活一个娃娃,对宋兆普来说都是最好的回报。 宋兆普的事迹很快传遍全国。2010年,他获得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颁奖词是这么说的:"您用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用行动传递了希望的力量。您是这个时代最美的天使,是这片土地最珍贵的财富。" 可是,得了奖宋兆普也没停下脚步。他继续在救治脑瘫娃娃的第一线奋斗,还写了《脑瘫诊疗康复实用技术》等书,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心得分享给更多的医务工作者。 宋兆普的事迹让社会都开始关注脑瘫娃娃的救治了,还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和支持脑瘫娃娃的救治工作。 现在,宋兆普所在的医院已经成为治疗脑瘫娃娃的定点医院,还得到了国家专项救助补贴。这不光是对宋兆普多年付出的肯定,更给更多脑瘫娃娃带来了希望。 73岁的宋兆普现在还在救治脑瘫娃娃的第一线奋斗。问他为啥不退休,他笑着说:"只要还有一个脑瘫娃娃需要帮助,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这不光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使命。" 在这个人人都为自己的时代,宋兆普的事迹无疑是一股清流,提醒我们不要忘了生命有多宝贵,爱有多大力量。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爱心、信心和恒心,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