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icon在采访中表示:“农民本来花 30 万就可以盖栋 3 层楼,花8、9万元就能买辆车,生活得很幸福。但资本不愿意,用各种手段逼迫农民搬离农村去城市买房。 在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柳树村的王大爷正惬意地坐在自家三层小楼的阳台上,手中端着一杯刚沏好的清茶,眺望着不远处的田野。微风拂过,带来阵阵稻花的清香。小楼不算豪华,却也宽敞舒适,花了王大爷不到30万元便建了起来。屋前与屋后皆栽种了些许瓜果蔬菜,足以让一家人的餐桌时常增添几分新鲜滋味。 王大爷的儿子老王这两天开着8万多买的二手小轿车进城去了,帮亲戚们带些城里买不到的土特产。昨天老王还在说,等攒些钱,再贴些就能把车换成新的了。王大爷倒觉得现在这车也够开就是了,他自己都还没舍得换。 傍晚时分,几个老伙伴串门而来,聊着家常,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城里的生活。大家都觉得,虽说城里机会多,但成本也不低啊。就说买房,县城里随便一套都要个百八十万,还是老小两居的那种。村里诸多年轻者奔赴城市务工,不辞辛劳地背负房贷,致使日子过得颇为拮据。王大爷感慨,幸亏他们这一辈没赶那趟浪潮,不然哪能这般舒坦。 可仔细琢磨,大伙儿也就只能在村里乐呵乐呵了。县城里学校条件好,不少教书先生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村小就差远啦,高学历的老师留不住,孩子们将来上了初中、高中还得进城。医院也是这样,设施陈旧,遇上大病小病还得往县城跑,耽搁不说,还得花更多的钱。这些年政府投了不少钱搞新农村建设,可大伙心里也清楚,这和城里的差距还是太大了。 就在两人交谈正酣之际,王大娘笑意盈盈地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饭菜。饭桌上,几位老人家愁容满面,想着儿孙们的前程。有道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可如今看来,这草窝也不那么经念了。王大爷叹了口气,只盼着政府多加把劲,把教育、医疗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建设好,别让城里人尽享其成,村里人只能看门口。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致使众多农村青壮年纷纷离乡,涌入城市寻求发展机遇。一些人认为,这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农民完全可以继续留在农村过着悠闲的日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且让我们来审视一组数据,透过其表象,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潜在价值。据教育部统计,2022 年于全国城镇小学教师里,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 77.8%;然而在农村,此比例仅为 52.1%。就医疗资源而言,截至 2021 年末,城市每千人所拥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达 7.15 张,而农村仅为 4.57 张。农村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医疗条件方面,相较城市,皆存在明显落差。其发展不均衡的态势,亟待关注与改善。面对孩子的教育和家人的健康,许多农民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 这种状况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致使农村劳动力呈现“空心化”态势。这一现象反映了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亟需关注与应对。农业生产缺乏骨干,发展后继乏力,农村经济日渐凋敝。农村的衰落,致使人口流失愈发严重。此般状况,形成一种恶性循坏,严重影响着乡村的发展与未来。正如温铁军教授所言,农民进城是被城市的优质资源所吸引,也是被农村的落后所驱赶。 若想打破此番恶性循环,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定然不可或缺。唯有如此,才有转机,方能促使事态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国家应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乡村教育体系,有效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稳定乡村师资队伍。于医疗卫生领域,需增强县级医院的服务水平,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构建,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民众需求。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农民才能拥有真正的选择自由。 设想一下,如果农村的教育质量能赶上城里,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个好学校;如果县乡医院能够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看病不再舟车劳顿;如果农村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青年们不必背井离乡。那时,留在农村将是一种自主的、有尊严的选择。宁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友善淳朴的乡土人情,再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定能吸引更多人回流农村,建设家乡。 诚然,欲达成此愿景,尚需付诸艰巨非凡的努力。这一过程注定充满挑战,然而只要坚持不懈,相信终能如愿以偿。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定能让"农民本来花30万就可以盖栋3层楼,花8、9万元就能买辆车,生活得很幸福"的美好图景,不再只是个案,而是常态。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村生活成为一种更加自由、更有尊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