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奇葩了!”2024年,山东,一老人骑自行车时意外摔倒,一位路人上前查看但没敢扶,一位出租车司机看不下去,帮忙叫了救护车,可老人最终还是因耽误了救治时间而死亡。老人家属得知后报了警,警方调查发现老人是自己摔伤的。可老人家属却认为,如果路人和司机能及时出手,老人就不会死,既然警方不管,他们就将路人和司机一并告上法庭,要求二人承担部分侵权责任。 "救命啊!有没有人来帮帮忙?"一声呼喊打破了山东某小区门口的宁静。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上午,65岁的王大爷骑着他的老式自行车,准备去附近的公园散步,谁知刚出小区大门,一个不小心,车轮打滑,整个人重重摔倒在地。
路过的小余听到呼救声,赶紧跑过去查看情况,只见王大爷躺在地上,脸色苍白,额头还有些擦伤,小余想要伸手搀扶,却又犹豫了。 "万一老人讹我怎么办?我可付不起高额医疗费。"这个念头让小余迟迟没有行动。
就在这时,一辆出租车缓缓驶来,司机张大哥透过车窗看到这一幕,立即停车下来。"这位小兄弟,咱们一起把老人扶起来吧。"张大哥朝小余喊道。
在张大哥的鼓励下,小余终于鼓起勇气,和张大哥一起将王大爷扶了起来,王大爷似乎伤得不轻,呼吸急促,说不出话来,张大哥当机立断:"我来打120,你在这照看老人。"
十几分钟后,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迅速将王大爷送往医院,小余和张大哥松了口气,各自离开了现场。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三天后,王大爷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家属在悲痛之余,将矛头指向了小余和张大哥。
他们认为,如果小余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如果张大哥能早点发现并采取行动,也许王大爷就不会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警方介入调查后,确认王大爷是因自身操作失误导致摔倒,但王大爷的儿子王小明并不接受这个结论,他坚持认为,小余和张大哥的"见死不救"行为才是导致父亲离世的主因。
"如果他们能及时施救,我父亲就不会死!"王小明情绪激动地说道,"既然警方不作为,我们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讨个说法。"
就这样,小余和张大哥收到了法院传票,被告上了法庭,这起看似普通的意外事故,演变成了一场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复杂纠纷。
庭审现场,王家律师慷慨陈词:"被告有能力施救却未及时行动,延误了最佳救治时间,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小余的辩护律师则反驳道:"我的当事人并非见死不救,他确实上前查看了情况,至于没有立即采取行动,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合理考虑,并不构成违法。"
张大哥的律师也据理力争:"我的当事人已尽到了一个普通公民应尽的义务,他及时报警求助,已经尽力了,要求一个普通人承担专业救援的责任,是不合理的。"
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小余和张大哥的行为虽然不够积极,但也不应受到法律制裁,毕竟他们最终还是提供了帮助,还有人指出,这种"扶不扶"的困境,反映了当前社会信任缺失的问题。
法院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法官在判决书中指出:"被告虽有犹豫,但并未构成见死不救,相反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了帮助,原告将不幸事件归咎于他人,既不合情理,也缺乏法律依据。"
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善意与自我保护?如何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答案就在于每个人的良知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裁判文书网
我经常教育孩子们,看到老人摔倒了,立即大步后退,绕道而行,千万别靠近。以防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