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匠 补锅换底,这个行业现在大概已经失传了。 过去,大伙收入低,物资又紧张,家里添个物件,除了要钞票,更重要的是要那物资供应券。 那时那供应券分得相当细,粮票布票纺织票,糖票烟票火柴票,肉票鱼票豆腐票。 到了重大节日,各地根据自身实力,又会给老百姓发点票券,总之当时是你若光有钱,没用,你口袋里没有那七票八券,出门就是穷鬼一个。 一般人家烧饭做菜都是一只锅,后来稍好点的人家想方设法买了铝锅,俗称叫为“钢精锅”。那也是要凭票才能买得到的。这样就变成铁锅烧菜,铝锅煮饭。 在那时期,最让人抢手的是上海工业券,有那可不得了,可以买“上海牌”手表或是”凤凰”、“永久”自行车。 因为轻易买不到工业品,所以家里若是铁锅破了、铝锅坏了,一般都是修修补补。只此产生了一个行业:补锅换底。 铁锅烧一段时间会出现漏洞,那铝锅时间长了,锅底也容易烧坏。 于是补锅这个行业就出现了,他们一般都是挑个担子,一头是小火炉,另一头是铝片、铁块加炭矶,一走起来,叮叮当当,好不热闹,嘴里还喊着:生铁补锅子、换钢精锅底。 这声音一出,家里有破锅坏底的都会拿着这些破锅出去,请这师傅帮着修补。换底,补锅匠的功夫是剪那旧锅底,得剪得齐整,不能歪斜,剪好放在地上,看那两只锅耳,简直好像是打了水平那样。 然后师傅抽一张铝片,先用尺子量了尺寸,再用圆规在铝片上画个圈,然后用小锤子沿着那边慢慢敲打,很快,一个盆状的锅底就现出了形。 师傅又在旧锅底打出卷边,再将新打的锅底也卷了边,上下一套一扣,严丝密缝,然后又在那扣接处敲打一圈,那底就换好了。 这换好底的锅子拿回家就放心用,老锅其他地方再坏了,这接上去的锅底都不会坏。 那生铁补锅子就更有趣了,补锅匠那只小炉子就要上场了,炉子上有只耐火泥做的小罐,小罐里放点小铁块,大火快烧,只烧得小罐红红的,几乎都快透明了,里面的小铁块也融成了铁水,也是那样红红的。 补锅前,师傅先要对锅子洞边敲敲打打,去锹去烂,看到新铁才能下手,只见补铁匠一手托一块厚布,上面是一层毛灰(吴语,实际为稻香燃烧后的灰),另一只手拿一把小耐火泥做的小勺,从小罐里舀一点铁水,放在那毛灰上,铁水变成了一个小红球,这时师傅快手快脚,放下小勺,拿起边上的似玻璃纤维样的按子,只见他把红红的铁水球往锅子的破洞上一托,顺手用按子一按,一个漏洞补平。 若是洞大,则反复多次修补,这个价格就要另算了,还有一些锅实在太破太旧,师傅会说:你这锅实在没法补了,补了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了,换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