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庞颖的专题播客《像辩手一样思考》,番外里谈到微博上存在的多种类型的杠精,尽管不是专门展开对微博平台空间问题的探讨,但也不言自明了。杠精简单直白的理解是以反驳为目的,并不追求解释和结论,也就是什么都要反驳,条件反射地反驳,应激式反驳,但你问他们那你觉得怎么解决,他们给不出来任何答案。但微博上集中了社会可知的所有类型的杠精,其中群体最庞大的是立场先行,立场先于事物的理解、结果的论证、议题的辩论、个人的表达。
比如你说我喜欢一个明星,有一群不算少数的群体便对你进行了“要求”,这个要求是你必须“有纲领”地去爱这个人,各个角度夸、各个角度捧,不可以说这个人一点不好,这部作品自己不喜欢,对这个角色不太感冒,对这个片子更多是娱乐模式没打算拔高角度…… 他们不仅会拿你夸了多少有没有夸到他们想要的来评判,偶有不对就推翻你过去的一切,还同时会拿你有没有夸别人别的作品来对比评判,夸了更是罪加一等。
这个时候就是立场先行。
同理你说我不喜欢这个明星,或者你喜欢另一个明星的同时不感冒或不喜欢这个明星,那也同样有不是少数的群体认为这二者在事物发展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和对立性。总归你不是我方就是对家,你是对家那连娱乐八卦吃个瓜都是错的。
久而久之,微博就变成了一个越来越不理解“不一样”和越来越不允许“不一样”的场域。因为微博长期以来在被动或主动地让集体的势力凌驾于个人,让个人随时随地暴露于集体的审视下,在不一样的集体利益之下,个人的表达和输出都被他们以不一样的立场着上了不一样的色彩,使得相当大有视野、智识、输出和辩论能力、颇富专长的人再也不愿意兼容,不再慷慨贡献让人豁然开朗的不一样的观点,以确保自己不被劣质侵害的同时不向劣处滑坡。这是微博这些年的损失。
于是很多学者认为播客是个更“舒适”的表达空间,会好好听长篇专业播客的受众首先就是已经被筛选过了,他们不会如上非此即彼去看待各种人事物,也不会纯粹杠精,张嘴就反驳,这对于表达更多不一样是更加安全可行的。所以最后成了彼此选择的问题,你现实中会选择如何开拓自己的上限,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更新交友圈子,向更有水平的人学习,互联网上也同样,拥抱可以让“不一样”存在的网友能轻松很多且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