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倾家荡产买下3000多平米的明清老宅。面对家人的反对,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梦,为了修复这座历史遗产,耿保国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和时光。 26年后的今天,这座曾经破败的老宅变成了什么模样?它的价值又翻了多少倍? (信息来源:2023-10-17 中国非遗之光 ——20年前,他花100万买下70间房的明代大院,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传世老宅) 平遥古城,一座近三千年历史的古城,曾是晋商辉煌的见证,如今却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 在平遥,有一位漆艺大师,他用自己的双手,将古老的推光漆艺与一座破败的明代古宅连接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古城复兴的交响曲。 他就是耿保国,浑漆斋大院的缔造者。 明清时期,平遥古城是个热闹的商业中心,来了很多买卖人,街道上总是熙熙攘攘的。 那时候,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这里开张了,开创了中国金融业的先河。 平遥一度非常风光,还被叫做“小北京”。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变迁,曾经的辉煌逐渐褪色,平遥古城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到了近现代,它一度成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捉襟见肘,古城的保护和修缮更是难上加难。 有限的财政资源,如何承担起大规模的古迹修缮? 怎样让这些沉睡的历史文化遗产再次焕发光彩? 当平遥古城遇到困难时,手艺人耿保国挺身而出。 他出生于1949年,是平遥推光漆器技艺的传承人,也是一位获得“中国工艺大师”称号的漆艺家。 平遥的三宝之一就是推光漆器,这东西做工精巧,艺术品位高,享誉国内外。 耿保国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推光漆器的创作和研究,技艺精湛,在业内颇有声望。 耿保国不仅精通漆艺,还对古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深知,平遥古城的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的支持,更需要文化的传承。 他决心用自己的方式,为古城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1997年,平遥县政府决定公开拍卖一些年久失修的古院落,其中就包括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明代古宅——冀家大院。 这座古宅有3000多平方米,共有70多间房,是平遥古城里最大的古民居之一,历史悠久。 因为长时间没人照顾,老房子变得很破旧,没人关注。 耿保国听说后,果断决定买下那座老宅。 他的选择家里人和朋友们都不赞同。 当时对耿保国来说,一百万的起拍价几乎是天价。 更何况,修复这样一座破败的古宅,所需资金更是难以估量。 尽管有人质疑和反对,耿保国依然很坚定。 他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能帮他实现梦想。 他倾尽所有积蓄,并四处筹措资金,最终以一百万元的价格拍下了这座古宅。 买下老宅只是开始,修复才是更大的挑战。 耿保国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修复之路。 他坚持用原材料,尽量还原古宅的样子。 他走访各地,收集明清时期的建筑构件,甚至亲自动手设计和修复。 为了修复古宅的大门门楼,他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花费了五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修复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老房子年头久了,木头都烂了,屋顶长满了杂草,墙皮也掉得厉害。 耿保国的家人曾经很灰心,但他从没放弃过。 他把修复古宅当成一件艺术品来雕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在耿保国的坚持和努力下,两个儿子慢慢理解了爸爸的用心,也加入了修复的行列。 父子三人齐心协力,日夜不停地干活。 他们将珍藏的漆器摆件陈列在古宅中,为古宅增添了新的光彩。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浑漆斋大院终于焕然一新。 它还是保持了原来的三进两院过道厅的格局,正门门楼上刻的五个“吉”字依旧很清楚。 第一进院是门房和家丁的住所,内院是管家和伙计的居所,宽敞的道厅用于招待客人和家人休息。 主院是主人住的地方,正房是五孔窑洞,冬天暖和夏天凉快,很有当地特色。 耿保国和老伴住在正房,两个儿子分别住在东厢房和西厢房。 耿保国把二楼改造成了一个漆艺美术馆,展示了他的漆画作品。 他还亲手制作了一块题有“高山仰止”的巨匾,悬挂在二楼。 这块匾额选料考究,雕刻精细,上漆工艺更是采用了最高端的烤木漆手法,体现了明清风格的精髓。 修复浑漆斋大院不仅让这座老宅重获新生,也促进了平遥推光漆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耿保国将自己的艺术融入历史文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空间。 浑漆斋大院也成为了平遥古城的一处文化地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为古城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浑漆斋大院的价值已经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了。 有人算了一下,它的价值涨了上百倍。 但耿保国并不在意这些,因为他更看重的是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延续。 他的坚持和努力,激励了更多人加入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行列,大家一起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