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丝毫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2018年,有着荷兰和印尼血统的富商熊得龙,明明不是中国人,却将自己挣来的钱用于在中国在慈善事业,整整三十年时间,捐赠6座大桥,每年拿出100万用于奖励中国优秀教师,投入资金累计更是高达上亿! 从孤儿院到跨国企业集团,从印尼到美国再到中国,熊德龙的人生轨迹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也跨越了多个国家和文化。 他的故事,是一部活生生的现代版"陈良父子"传奇,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1948年,来自中国广东梅州的华侨夫妇熊如淡、黄凤娇在雅加达的孤儿院里收养了这个混血儿。 他们给孩子取名熊德龙,希望他能像中国的龙一样腾飞。 在这对客家夫妇的悉心抚养下,熊德龙虽然长着一副"洋面孔",却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16岁那年,为了减轻养父母的负担,熊德龙毅然辍学,进入亲戚开的海绵厂打工。 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了亲戚的赏识。仅仅两年后,18岁的熊德龙就开办了自己的海绵厂,成为了一名年轻有为的"小老板"。 然而,事业的成功并没有让熊德龙忘记自己的根。 1978年,31岁的熊德龙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当他站在广东梅州的一条泥路上时,这个看起来像个"老外"的年轻人泪流满面,捧起一把泥土,喃喃自语:"爸爸妈妈的祖国,我总算回来了!"这一刻,他找到了自己的"根"。 从此,熊德龙开启了他的"中国梦"。1984年,他再次回到梅州,开始了他的慈善事业。 他为家乡捐建学校、医院,资助贫困学生。他的爱心不仅限于梅州,还延伸到了中国的多个省市。 但熊德龙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捐款。他深知,要真正帮助中国,还需要改变西方对中国的偏见。 1993年,他斥资数千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国际日报》,开始主动发声,传播中国的正面形象。 1995年10月1日,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出现在美国洛杉矶:在熊德龙的组织下,上万名华人聚集一堂,共同见证五星红旗在美国土地上升起。 这一幕不仅让在场的华人热泪盈眶,也让美国社会为之侧目。 熊德龙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华人社区。他多次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会面,致力于促进中美关系。 2007年起,他还协同印尼旅游部在中国多个城市举办"印度尼西亚之夜"活动,搭建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6年,熊德龙被印尼旅游部任命为印尼-中国旅游亲善大使。 这个头衔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他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交流的认可。 熊德龙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在美国和印尼两地创办了"熊氏基金会",专注于教育和医疗事业。 2018年,他获得了"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贡献奖",这是对他多年来贡献的最高褒奖。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熊德龙再次挺身而出。 他向中国和印尼捐赠了大量医疗物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熊德龙依然精神矍铄,继续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常说:"我虽然没有中国血统,但我有一颗100%的中国心。"这句话,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 熊德龙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人的成功传奇,更是一部跨越国界、文化的爱国篇章。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爱国不分种族,家国情怀可以超越血缘。 在全球化的今天,熊德龙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认同,往往比血缘更能凝聚人心。 从一个被遗弃的混血儿,到心系中华的爱国侨领,熊德龙的人生轨迹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 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铸就了他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 (信息来源:梅州日报:熊德龙捐500万元在梅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