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年,陆秀夫背起8岁的小皇帝,元军步步紧逼,陆秀夫心里清楚,一切都快结束了。他望着背上年仅8岁的皇帝赵昺,轻声问道:“陛下,大势已去,愿与我一起殉国,保全大宋的名节吗?” 最终十万军民蹈海殉国,南宋王朝彻底结束。 而做出这一决定的便是南宋末代宰相——陆秀夫。 他的选择,是愚忠?还是无奈? 南宋,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悲剧色彩。 北宋灭亡后,南宋只能在南方立足,心中始终背着靖康之耻的重负。 “重文轻武”,这个被后世诟病的国策,如同一个慢性毒药,逐渐侵蚀着南宋的肌体。 经济繁荣的背后,其实是军事实力的不足。 与金国长期对峙,耗尽了国力,却未能收复故土。 燕云十六州,始终是南宋统治者心中的一根刺,却无力拔除。 岳飞之死,更是南宋王朝走向衰亡的标志性事件。 不仅打击了军心士气,更暴露了南宋统治阶层的昏聩和短视。 南宋的统治者待在江南,过得舒服极了。 整天沉浸在歌舞和宴乐中,根本不在乎北方的威胁。 他们缺乏战略眼光,更缺乏收复失地的勇气。 蒙古骑兵成了压垮南宋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骑兵作战勇猛,机动灵活,让南宋难以招架。 南宋虽然曾经抵抗了很多年,但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蒙古骑兵的强大攻势。 成吉思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蒙古骑兵所向披靡,横扫欧亚。 金国这个曾经让南宋寝食难安的对手,最终也倒在了蒙古铁骑之下。 然而南宋并没有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 他们甚至天真地以为,蒙古是他们的救星,可以帮助他们对抗金国。 历史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金国的灭亡,并没有给南宋带来喘息之机,反而让蒙古的兵锋直指江南。 南宋的军队在蒙古骑兵面前根本不是对手。 节节败退,一路南逃。 小皇帝赵昰病死途中,崖山,成了南宋最后的避难所。 十万军民被困在这里,等着命运最后的裁决。 陆秀夫是个忠诚的文臣,国家危难时,他勇敢地挑起了重任。 他辅佐年幼的赵昺登基,试图力挽狂澜。 然而大势已去,人力难回。 陆秀夫心里清楚,南宋已经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面对蒙古大军的步步紧逼,陆秀夫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投降,苟且偷生,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张世杰提出的“退守海岛,伺机反攻”的建议,也被陆秀夫否决。 或许在他看来,与其苟延残喘,不如轰轰烈烈地死去,以维护南宋最后的尊严。 崖山之战,南宋水师全军覆没。 张世杰兵败身亡,文天祥被俘。 南宋,已经走到了尽头。 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一幕人间惨剧,在崖山上演。 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毅然跳入大海,用自己的生命,为南宋王朝画上了句号。 陆秀夫的选择,是忠义,还是愚忠? 这是一个后世争论不休的话题。 有人认为,陆秀夫是真正的忠臣义士,他的选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忠诚和气节。 也有人认为,陆秀夫的殉国,是一种愚忠。 他带着年幼的皇帝和十万军民一起走向死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果他选择投降,或许可以保全更多人的性命。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陆秀夫的选择,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古人的行为。 崖山之后,再无宋。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对陆秀夫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陆秀夫,只是其中一个代表。 他的选择,或许有争议,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信息源:中华网《陆秀夫背着8岁小皇帝投身大海七天后海上浮尸十余万》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