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17日,北京的京西宾馆戒备森严,一场保密级别极高的会议在京西宾馆举行,此次会议代号叫做“801”。“801”会议目的是为了研究战略,调整军事战略方针。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国家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国防建设方面。1970年,粟裕再次被赋予重任,他的使命是全面调查和加强中国的边防设施。当时,尽管年事已高,但他对于祖国的责任感依旧炽热,这促使他不顾自己身体上的旧伤,响应国家的号召。 粟裕在1970年3月7日提交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集中兵力打击消灭敌人的策略,目的是在三年内实质性地加强中国的边防工事。 周恩来总理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建议粟裕亲自前往北西、华北等关键边疆地区,深入了解当地的国防状况并汲取工作经验。粟裕很快行动,于4月5日启程,开始了他的考察之旅。 此次旅行,粟裕深入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和河北等地,调研了50多个单位和70多个基层点。他考察的地点涵盖了驻军部队、国防工事、边防哨所以及农村大队等,涉及多个层面的国防基础设施。 在这一过程中,粟裕驾驶北京212型吉普车,这种车辆以其高底盘和强大的越野能力著称,使他能够轻松应对复杂多变的地形。 粟裕的军事经验和地形敏感性在此次调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每到一个新的防御阵地,他都会亲自登高望远,仔细比对地图,并从进攻者的视角分析可能的战术布局。 即便是在没有直接军职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严谨和细致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源于他深厚的军事背景和对国防的深刻理解。 粟裕的考察持续了将近50天,回到北京后,他将自己的观察和建议汇报给了周恩来总理,并提出了进一步强化边防和空军战斗力的意见。 周总理对粟裕的报告表示认同,并鼓励他将观点整理成文,提交给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粟裕的这些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他们认为这些意见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防能力,应对更复杂的国际局势。 到了1979年1月11日,粟裕在军事学院举办了一场重要的讲座,深入分析了当时国际政治局势的变迁及其对中国防务策略的影响。 在这次讲座中,粟裕详细讲述了自己对未来国防战略的构想,尤其是关于如何应对可能的苏联大规模侵略。这次演讲反映了粟裕对冷战格局下的中苏美关系的深刻理解,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防御战略。 1970年代末,全球政治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仍然紧张。粟裕基于其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深刻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的具体思路。 他特别强调了“不让敌人打进来”的重要性,并提倡在敌方领土上解决战斗,以保护国内经济建设成果不受战争破坏。这种策略反映了中国从防守转为积极防御的战略转变。 在中美关系方面,尽管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随后的中美建交使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中苏关系的紧张态势仍未得到根本缓解。 苏联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和政策挑衅,迫使中国重新评估其战略防御方案。粟裕提出的新战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布局调整,更是对中国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策略的深刻反思。 粟裕的这番讲话,在不直接挑战苏联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愿意在必要时采取坚决措施保护国家利益。通过强调在国境以外解决冲突,他的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国内的战争损失,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对国际事务中自主权的坚持。 1980年夏,粟裕在叶剑英元帅的推动下,参与筹备了代号为“801”的军事战略班。此次高级干部班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军事战略从被动防守向主动防御的转变。 在京西宾馆举行的“801”军事会议上,粟裕的报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他强调,新的战略应当是“战略防御”,摒弃了传统中的“诱敌深入”,更加重视在边界以外解决军事冲突,避免敌人深入内地造成的潜在破坏。 这场变革的军事讨论和实践,持续了约一个月时间,最终确立了改良后的军事作战方针。邓小平在1980年10月15日的讲话中对这一新策略表示支持,他提出,“积极防御”不仅仅是防御性质的,它蕴含了进攻性的战略思想,旨在用持久战的方式耗尽敌人的战斗力。 此外,中国的军事政策虽然是防御性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显示了极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的地理、经济和军事优势,中国军队能够在遭遇外侵时不仅防守自身,更能有效地消灭入侵的敌军,挫败其侵略企图,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利益。 参考资料:《永远的风采邓小平遗物的故事》撰稿组编. 《永远的风采 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