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玩意儿? 从小是爷爷带大的,爷爷本事很大,传统手艺什么都能做点,木匠活、泥瓦工活,屋顶筑个漏,河里网个鱼,都行。 我虽是爷爷带大,但这些活都没学会,也没学过。倒是有一个嗜好让我给传承了下来,一直到现在,估计也会到将来。 那时爷爷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开煤炉。然后从水缸里舀水烧水,当时没有自来水,水都是在市河里拎了,倒入缸里,用明矾淀清,这样才能食用。 因为每天晚上要封煤炉,这样就省去了天天生煤炉的麻烦。过去也有人家为了节省一个煤球,是不封煤炉的,宁可第二天一早引煤炉,然后再烧东西。 烧好开水就是泡茶,老人家喝茶不讲究茶叶,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泡得出,喝上去那才煞念。 开始的时候,那茶我是不敢喝的,茶壸里半壸茶叶半壸水,第一开没感觉,第二开浓得就象酱油汤,若口渴喝得快,简直是又苦又涩。没喝下去还好吐出来,喝下去那嗓子眼真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渐渐地,那浓茶喝出了香,喝出了回味的甜,每天跟着喝,哪天要是没喝,就感觉少了点什么没做。 参加工作后,知道了茶有好多品种,又苦又涩的是炒青,绿茶中档次低的一种。 有了工资就开始烧包,买点龙井,购点碧螺春,真别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龙井、碧螺春就是比那炒青香。只是囊中票票太少,不敢大把放茶叶,少少的放点,也喝了许多年。 后来改革开放了,外国货大量进入,当时有一种高级茶进来了,叫“立顿”,为了赶那高级的时髦,也买了一盒,每天一袋,享受高级。 那“立顿”茶原来是红茶,不是太合我的口味,既然买了,就勉强喝。 实话实说,这袋装茶真的不如那散装茶好喝,特别是那包装袋又拖了一个小尾巴,泡出来的茶总有一种我喝不惯的怪味。不知是袋子问题还是那尾巴原因。 后来绿茶也搞了袋装茶,不过它不是以高级的面目出现了,而是说方便卫生,想想也是,原来散装茶,懂茶叶的用夹子、小勺取茶,不懂的则直接用手抓,是不卫生。 但这袋装绿茶也与袋装红茶一样,总感觉缺失了这茶的韵味。 绿茶没有了清香,红茶失却了醇香。 过去也没那么多的讲究,对那装茶叶的袋子没有疑问,只是认为影响茶香。 直到今天,才对这茶袋引起了关注。朋友送了一盒正山小种,原以为是散装茶,早上想泡了,打开才知道,居然也是袋装茶,而且这袋还不是过去那种棉纸袋,似乎是塑料的,怎敢连袋泡,拆开袋子,才发现原来这是“正山碎小种”。估计钱是花了不少,买了这么个玩意。 更可怕的是那袋,不是是什么高科技产品,若真是塑料制品,那高温下去,塑料颗粒会不会散发? 过去不是科普说海里的生物都被塑料颗粒给污染了,最后轻则失去生育能力,重则丧失性命。 现在这袋装茶若是真的用塑料袋,那用不了几年,不要说国家鼓励生育成了难题,就是年轻人自己想生孩子,怕都生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