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开战,将用私人飞机给前线送物资!”这是2023年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公开宣称的一句话,如今时过一年,他的下场又是如何呢? “敢打,我就敢送!”这句话一出,整个互联网都炸了。 郭台铭,从前的商业大亨,现在投身政坛,他的一言一行总能引起广泛关注。 他到底想干什么?是真性情,还是政治作秀?或许,只有深入了解他的过去和现在,才能看清他背后的盘算。 郭台铭的商业帝国,是在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来的。 深圳、郑州,这些城市见证了富士康的崛起,也见证了郭台铭的财富积累。 百万员工,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加工厂商,这些耀眼的光环背后,是大陆市场和政策红利的加持。 然而,郭台铭似乎忘记了这一点,他时不时地贬低大陆,言语中透露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行为,让人不禁质疑他的真实意图。 另一面,郭台铭又积极投身政治,试图成为台湾地区的领导人。 为了赢得选票,他不得不迎合岛内的政治氛围,发表一些迎合部分选民的言论。 在台海问题上,他一会儿说要留在台湾“共存亡”,一会儿又批评民进党当局加剧两岸紧张局势。 这种左右逢源、见风使舵的态度,让人很难相信他的真心。 郭台铭的矛盾之处在于,他既想保住大陆的商业利益,又想在台湾政坛有所作为。 这种脚踏两只船的做法,注定了他要在夹缝中舞蹈,小心翼翼地平衡着两边的关系。 或许郭台铭明白,台湾的经济是根基,而和平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反复提到要尽量避免冲突,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和科技上,增强台湾的竞争力。 这番言论,听起来似乎很务实,但也暴露了他对两岸关系的复杂认知。 “一国两制”是大陆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郭台铭并不认同这一点。 他也不支持“台独”,而是试图寻找一种既能维护台湾利益,又能与大陆和平共处的“第三条道路”。 这种模棱两可的立场,反映了台湾内部的复杂政治生态,也凸显了郭台铭在两岸关系中的困境。 他既不想惹大陆不高兴,又得赢得台湾民众的青睐。 他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小心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努力在两岸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如今,此前业界盛传富士康有意推进“去中国化”策略,甚至有从中国大规模撤资的倾向。 但最新动向表明,这家电子代工巨头似乎正在重新审视其在中国的布局。 7月下旬,一则重磅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富士康与河南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富士康将在郑州投入1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新的事业总部。 与此同时,富士康在郑州的招聘活动也呈现出空前热度。 据报道,仅在两周内,郑州富士康就吸纳了超过5万名新员工入职。 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用工需求似乎仍未得到完全满足,持续的扩招行动仍在进行中。 这一系列动作与此前流传的“撤离”传言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 虽然富士康曾试图将产能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地,但这些地区在生产质量和效率方面与中国存在明显差距。 特别是在即将推出的iPhone 16这样的重要产品上,中国制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显得尤为关键。 目前,苹果公司正在实施"多元化"战略,既包括供应链的地域多元化,也包括供应商的多元化。 这使得富士康不得不重新思考其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业务模式。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富士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郑州正在打造"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已经聚集了包括比亚迪、宇通等在内的多家整车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此外,富士康在郑州14年的深耕细作,使其对当地的营商环境、政策导向都有深入了解。 这种熟悉度和确定性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一转变反映了全球制造业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制造转型。 富士康选择重新加码中国市场,实际上是看好中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 可以说,中国的崛起有目共睹,还是奉劝郭台铭,想要在中国生存,让人家认可,那就夹起尾巴做人,不要试图挑战国家的底线! 参考信源:王毅刚划红线,郭台铭摊牌:若开战,将用私人飞机给前线送物资--中华网军事2023-07-20[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