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官方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发达,所以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由此诞生了许多研习学问、门徒众多的大学者,其中不少人在仕途上也同样顺遂,甚至做到了宰辅之位,如王安石、司马光。
与一般的北宋知识分子兼仕兼学不同,张载的一辈子几乎全心贯注于学术研究,其为人行事刚直随性,颇有古风,他的人生经历真的有点像两汉时期的经学传承,因此被后人尊为一代儒宗,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称作“关学”。
张载,字子厚,天禧四年(1020)生于长安。宋仁宗时,其父张迪任涪州(今重庆涪陵)知州,张载随家人一同迁往。景祐元年(1034),张迪病故,十五岁的张载和弟弟张戬、母亲陆氏北行护送灵枢归葬开封,到郿县横渠镇时无力前行,遂将其父安葬在南大镇谷迷狐岭上,张载一家也定居于此。
康定元年(1040),西夏兵犯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出为陕西招讨副使,兼知延州。21岁的张载拿着自己写的《边议》九条,前往拜谒。范仲淹认为他日后必成大器,便开导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继续研读经典,以张圣人之学。
张载回来后深入研读《中庸》等儒家经典,但仍有一些困惑,遂求解于佛道典籍,不得后又重新钻研儒家六经。经过十六七年的艰苦学习,终成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皇祐三年(1051)至至和二年(1055),知永兴军兼秦凤路兵马事文彦博聘请张载到长安讲学,礼遇隆厚。嘉祐元年(1056),张载来到开封参加科举,待试期间于大相国寺开讲《周易》,一时听者如云。
有一天,张载的两位表侄程颢、程颐兄弟与他论道,颇有见解,他便对前来听讲的人说:“二程深明易理,我不如也,你们可拜他们为师!”于是撤席辍讲,二程惶恐,他却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嘉祐二年(1057),37岁的张载与苏轼、苏辙、程颢、吕大均等人同中进士,入仕后历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渭州军事判官。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张载受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入朝参政,宋神宗对他“渐复三代”的主张颇为欣赏,表示“将大用于卿”。但是,张载与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颇有龃龉,深觉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遂辞官回到横渠。
在横渠,张载全身心地投入著述、讲学和社会实践,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不分昼夜记录心得,身边聚集了吕大忠、吕大均、吕大临、苏晒、范育、张舜民、李复等一大批弟子。
熙宁十年 (1077),张载受吕大防举荐进京任太常礼院同知,不久病情加重,遂在当年辞官西归,途中病逝于临潼,卒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