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邓静华炸掉日伪特务机关,随后乘车逃往城外,但日军追了上来,她只能过桥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10 23:03:19

1943年,邓静华炸掉日伪特务机关,随后乘车逃往城外,但日军追了上来,她只能过桥躲避日军,谁知刚走到桥中间,脚下的木板就塌了!   1941年,邓静华,年仅16岁加入军统。   尽管家中兄长姐姐对她的抗战行动持反对意见,父亲却坚定支持她的选择。   在加入军统不久后,邓静华活跃于无锡与苏州地区,多次深入敌后,搜集关键情报。   尤其在暗杀汉奸王颉祥以及炸毁伪无锡政府大楼的行动中,她的表现尤为出色。   1943年,她在被提升为组长后不久,便领导小组成员潜入无锡伪特工部门。   这期间,她得知同事蒋慈翼与李刚在无锡遭遇重围,难以继续爆破任务。   邓静华与同志们精心策划,从内部夹击。   邓静华与丈夫沈宇瑞以及其他战友合作无间,共同搬运炸药及武器。   然而,邓静华在成功炸毁日伪特务机关后,面临日军的激烈追捕。   她驾车急驰至城外,途中,她必须冒险通过一座桥梁,就在她驶上桥面的瞬间,桥梁意外断裂。   邓静华仍临危不乱,成功逃出生天。   在1945年,邓静华领导的小组果断行动,突袭了伪军的驻地。   他们将所有枪械转移到事先准备好的车辆中。   完成任务后,小组成员迅速撤出,成功地欺骗了伪军检查站的守卫,顺利离开了城市。   在撤离途中,由于疏忽大意,小组成员未能及时启动车辆逃离。   结果,他们行进不到五公里,就被突然出现的日军追兵赶上。   日军追击之下,双方在乡间小路上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在交火过程中,邓静华在桥上不慎落水,其丈夫沈宇瑞跳入水中试图救援,但两人最终未能逃脱,被日军俘虏。   被捕后,邓静华与沈宇瑞被送往苏州,接受了日军的审讯。   76号特工总部主任李士群尝试用汪精卫的“曲线救国”理论说服她,但遭到了邓的坚决拒绝。   李士群对邓静华的坚持感到愤怒,遂离开审讯室,转而对沈宇瑞施以电刑和水刑。   日军在对这对夫妇施以高压政策未果后,转而尝试软性策略。   日军意识到无法动摇这对夫妇的抗日决心,最终在1943年决定将他们处决。   在执行死刑的那一天,邓静华和沈宇瑞在枪决前毫无畏惧。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1943年,张野溪作为这两个区域基干队的队长,带领40余名队员活跃在锦州到古北口的线路上。   首次行动中,他们夜行至喇嘛洞,计划悄无声息通过,却意外遭遇铁路警务队的轨道车。   基干队计划从刘仗子西边经过赵杖子向狐狸山进发,却又在青龙河附近被敌人截击。   第三次行动中,尽管更加谨慎,但仍在远离铁路20多里的山区被日军迅速追踪到。   通过详细侦查,最终发现宋杖子车站警务队频繁出动与铁路警务队有密切关联。   这一线索将注意力集中在车站警务队长马昶身上。   马昶不仅精通汉语,而且常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当地民众互动。   另外,一名日常表现懒散的巡道工人也引起了注意。   这名工人经常出入马昶家,尽管其工作态度敷衍,却得到了马昶的信任。   通过内部通报文件的截获,基干队发现马昶是敌军情报网络的关键人物。   文件中明确提到马昶在杨杖子车站的表现,其对基干队的活动了如指掌。   基干队决定采取果断行动。   计划的第一步是对杨杖子车站进行奇袭。   在执行计划前,张野溪队长和李平安班长进行了详细的侦察活动。   他们化装成已经被基干队击毙的敌方特务,深入敌控区域收集情报。   两人假扮成商贩,从草袋子沟出发,一路售卖丝线与猪肉,成功混入了宋杖子村。尽管农忙 更进一步,他们与一名巡道工进行了接触,初步确认了其身份并获取了更多有关马昶及其活动的情报。   张野溪在得知宋杖子车站由警务队控制的消息后,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   张野溪通过内部线人获知了马昶家与警务队之间有地道相通,且车站仅配备了少量日军。   同时,线人还提供了车站的详细地形图,包括地道、枪眼和通讯设施的位置。   为了弥补人力上的不足,张野溪决定与邻近的二中队联合行动。   此时,基干队和二中队的总兵力达到了80多人。   进攻当晚,张野溪带队,悄然接近车站。   张野溪和他的队员们在交火中,张野溪成功地击倒了一名日军。   与此同时,二班长带领的小队也成功突袭了马昶的住所。   行动开始时,张野溪带领的战斗小组迅速靠近车站。   突然,二班长带领的先锋小队投掷了数颗手榴弹。   在混乱中,两名日军试图从地道中逃出,其中一名女日军试图反击。   她朝窗外扔出两颗手榴弹,但在爆炸前被张野溪果断地扔回。   在此过程中,张野溪不幸被一颗未爆的手榴弹炸伤左臂。   作战成功,张野溪带领队伍撤出战斗区,连夜急行军到平泉县的杨树底下村。   参考文献:[1]关翠霞,柳敏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村财政建设简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4):131-134

0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