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邢窑白釉鹦鹉杯|隋•湘阴窑青釉鹦鹉杯

坚持走路 2024-11-11 01:45:43
P2-7,白釉鹦鹉形杯,河北省博物馆 P8,青釉鹦鹉杯,上海博物馆 【P2-7,白釉鹦鹉形杯】 隋代 高10.5厘米 长14厘米 宽10.6厘米 1988年河北内丘县西关北窑遗址出土 杯呈鹦鹉状,鹦鹉双目圆睁,曲颈回首,双翅合拢构成椭圆形花瓣口杯身,姿态优雅。 鹦鹉颈部以下印、刻羽毛及腿、爪,双眼、头顶加施釉彩。胎质坚细轻薄。通体施白色透明釉,釉面光亮,有开片,釉色白中泛青。 《文选》李善注引《南析异物志》:“鹦鹉螺状似覆杯,形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 中古以来鹦鹉杯名盛中华,文人墨客多有咏之,然鹦鹉螺固难一见,杯之不足,遂衍鹦鹉鸟形瓷杯以追其意。 白釉鹦鹉形杯壁轻薄,很像邢窑透影白瓷。 邢窑透影白瓷在陶瓷史上存在时间很短,到邢窑最兴盛的唐代,透影白瓷已经不复存在。 1984年,在内丘西关北窑场,首次发现了两件透影深腹圈足碗底残片。透影白瓷第一次见到了实物,关于它的记载有了实物佐证。 1988年,河北省邢窑考古队在内丘西关北窑场遗址北侧的发掘中,再次出土了透影细白瓷片。这一次,不仅出土瓷片数目多达200多片,在同一地层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隋代粗白瓷、青釉瓷和桶状匣钵等窑具。 明确的地层关系,本可为透影白瓷的断代提供有力依据,但学术界犹有疑虑。 直到2009年,一场持续了20多年的争议,终于随着苏统师墓的发掘烟消云散。出土物中有很多邢窑白瓷。其中邢窑白瓷深腹杯(P9),是迄今为止仅见完整透影白瓷器。 出土墓志显示,这座墓葬年代为隋代。墓志中“大业四年”几个字,为邢窑透影白瓷的断代盖棺定论。 邢窑,是一处隋至五代时期的窑场,现存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辖内丘、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地带。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唐代时为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 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邢窑被公认为“中国白瓷的鼻祖”,是河北省第一大名窑。邢窑白瓷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形成规模,使得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三彩的出土使邢窑遗址成为中国第三处烧制唐三彩的窑址。 【P8,青釉鹦鹉杯】 湘阴窑 隋 胡惠春、王华云伉俪后人捐赠,暂得楼旧藏瓷器

0 阅读:2
评论列表
  • 2024-11-11 08:46

    现代工艺品

  • 2024-11-11 09:20

    图解画的好

  • 2024-11-11 08:43

    原来根源还是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