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变迁-万霞

夜郎小卒 2024-11-11 10:40:55

□万  霞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至少修建过3次房子搬过5次家,经历过自建房和购买商品房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自建矮小的两间瓦房,推倒后在原址重建的一楼一底带彩楼的预制结构房,到择址再建的一楼一底带院坝的现浇板房;第二阶段是从步梯房换到了小区电梯房。 自记事以来,我家就住在南桐煤矿家属区与农村交界处,爷爷奶奶家人多房窄。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年轻能干要强的母亲发誓要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没有材料,就去捡别人不要的牛毛毡、废旧的木材;父亲也在工作之余,捡拾一些边角余料,并和母亲一起用板车从相距1000米的砖厂拉回石头。尤为惊险的是,有一次深夜12点,父母都还在拉石头,因没有路灯,机耕道又高低不平,板车一颠就连人带车翻到坎下的红苕地里去了。幸运的是人没受伤,父母相拥着大哭了一场,尔后擦干眼泪,又继续拉石头。 建房的材料差不多备齐了,母亲再到外婆家借钱买回来砖、瓦,舅舅们还自带粮食来帮忙。在与爷爷房屋共墙的基础上,父母自己动手搭建起了他们人生当中的第一座房子。虽然只有两间房,虽然只是个瓦房,但却是我们独立的家呀。 印象最深的是我家带彩楼的房子。那时刚改革开放,我读中学了,弟弟妹妹也慢慢长大了。父母如燕子筑巢般,在原来两房的基础上,历尽周折升起了一层楼。我清楚地记得,升楼层时,父亲单位上的朋友都来帮忙了。楼板是买的预制板,楼梯是木料做的。底楼里间厨房靠墙有一水泥墩子,上面有两步水泥梯步,然后才是木楼梯,顺着木楼梯上去,房间一目了然。我们姐弟仨住楼上,铺有两张床,我和妹妹挤一张,弟弟单睡一张。两床之间靠墙摆有一张写字台,那是我们姐弟仨读书写字的地方。 我排行老大,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房屋和这温暖的家,每周在协助父母劳动、学习之余,都要抽出时间把那木楼梯和房间里为数不多的几样家具擦拭得窗明几净。我打来清水,拧干抹布,跪着一步一梯地擦拭,直到擦拭得能照出人影来。我还学着城里人的样子要求家人都要换鞋上楼。 我们都盼着父亲回家。父亲也几乎每周都会回家来,不是给我们带回来他节衣缩食留存的煤矿保健大馒头、降温水(煤矿自制饮料)等,就是买肉、菜回来,为我们姐弟仨打牙祭改善伙食,增加营养。房屋虽不大且简陋,但对于我们姐弟仨,却是世界上最亲切、最温暖的地方,承载着挥之不去的回忆与眷恋。那应该是我们家最齐整、最快乐的时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身为党员的父母,在那困难的年代苦涩的岁月,乘着改革开放的徐徐春风,不等不靠,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为我们姐弟仨创造出难得的幸福生活。 好日子总是过得飞快,时间的车轮到了2000年。我们姐弟仨相继长大成家,后来择址修建的那幢近200平方米的楼房就只有父母居住了。我们慢慢萌生了让父母搬到万盛城区来住的想法。经过多方打探,在低价卖掉了那带院子的楼房后,父母搬到了万丽花园小区约80平方米的二居室。 随着父母年事渐高,特别是母亲膝盖越来越肿胀,腿脚越来越不利索,上下爬步梯越来越吃力了,母亲也动了换电梯房的心思。彼时,万盛的电梯房小区还不多,想着离我们近一点,仍由三妹垫资,父母如愿住进了渝南明珠小区近90平方米的二居室。不得不说,母亲一直都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从自己动手修建房屋,到两次购买商品房,都让我们姐弟仨见识了她的眼光和魄力。 这一次选购的渝南明珠电梯房,确实遂了父母的愿。虽是二居室,却功能齐全、宽敞明亮。入户即是一间改造的小书房,摆放着一张有年代感的写字台,可供父亲写写字,玻璃板下面还压着上世纪我们一家五口的全家福彩色相片。 时光流转,岁月安然。常听到乐观的母亲与人聊天,这个日子过得才叫幸福哟,吃得好,住得好,每个月还有退休工资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父母从自建房到购商品房的历程,正是我家的变迁。我家的变迁,不正是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生动写照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