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了祖国拒绝了诺贝尔奖,隐姓埋名了30年,却被世人遗忘。虽然大家都知道邓稼先和钱学森,但几乎没人知道另外一位女英雄。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让海内外的中国人都为之一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兴奋不已,其中就包括王承书和她的丈夫张文裕。 此时的王承书正待在美国进行物理学的研究,夫妻二人在美国的物理学界颇具影响力,尤其是王承书和导师一同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方程,更是打响了王承书在美国的盛名。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如果给王承书再多一点时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一定会是这个来自亚洲中国的女子。 此前她已经获得了巴尔博奖学金,且是这项奖金的首位亚洲女性;但这些王承书都不在乎,她还记得自己立下的誓言,现在应该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王承书从小便显示了异于常人的天分,人们纷纷称她为“奇才”,在那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下,女性思想的崛起显得弥足珍贵,王承书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王承书不仅有着丰富的学识与才华,更是有不同于其他女性的气质,偏爱数理的她选择了大多数女性不曾想过的道路,研究物理。 大学毕业后,王承书选择留在大学进行教书工作,在此期间,王承书遇见了自己的另一半,张文裕;二人情投意合,很快就结为了夫妻。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短暂的宁静岁月,王承书看着千疮百孔的国家,看着四处流浪的百姓,下定决心要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事情。 为了在物理学更进一步,王承书选择和丈夫一同前往美国进行深造,在这里她认识了乌伦贝克导师,并且在物理学上建立了不错的成就和威望。 行业内的人都在猜测着这位了不起的女性还会有怎样的成就时,她却选择了回国。 在美国的这么长时间里,稳定工作环境、良好学术氛围、优渥的生活质量都没能留住王承书的心,那颗属于中国的心。 王承书想要回国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美国政府的耳中,他们自然不希望王承书回国,他们更不希望在美的所有中国科研人员回国,于是便开始监控他们的一言一行。 直到1956年,王承书终于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将重要数据留存并寄给国内,而她也在这一年得以找到机会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的王承书还没休息,就被拉去研究热核聚变的工作上去;同年,钱三强找到了她,希望她可能参与到研究铀同位素分离的项目中来。 这片领域在中国当时是白纸一张,研究人员甚至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开始,而面对此等困难时,王承书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愿意。” 在王承书的不知疲倦的研究与实验之下,这个项目从无到有,仅仅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来华援助的科学家,导致了原子弹项目停滞不前,此时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可以研究项目的主要基础理论。 这项任务属于绝密事件,如果答应了,就要面临着与家人分别,再难相见的局面。 王承书在得知这个要求后,犹豫再三,提笔写下了一封信,然后就跟着去了研究基地。 在国人眼中,王承书是个不折不扣的女中豪杰,而在家人的眼中,王承书却不是一个好的母亲,一个好的妻子。 但是国家需要自己,需要自己来开辟道路,需要自己来创造条件,尽管对不起丈夫,对不起女儿,我也义无反顾。 而这一走,就走了好多年。直到1964年,报纸上传来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才让王承书再度回到平静的生活中去。 之后的王承书并未止步,她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仍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带领着新一代的研究人员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