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新婚第1天,作家苏青就撞见丈夫与表嫂在一起调情,她隐忍不发,接连生下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1-11 20:24:33

1934年,新婚第1天,作家苏青就撞见丈夫与表嫂在一起调情,她隐忍不发,接连生下5个孩子,一次,她向丈夫要钱买米,丈夫甩了她一耳光:“凭你也想找我要钱,想要钱自己去赚啊。” 1914年,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孩降生在宁波一个书香门第。她就是冯和议,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作家苏青。家境优渥的苏青从小就耳濡目染,在良好的家教熏陶下,很快便展露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 幼时的苏青最大的乐趣就是阅读。每当捧起一本喜爱的书籍,她总能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有些书她尚不能完全读懂,但那种求知和探索的快感已深深地吸引着她。 在阅读中,苏青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极佳的文字表达能力。 随着时光流转,苏青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渐渐出落成一个美丽聪慧、风姿卓越的大家闺秀。 她的才华和魅力吸引了众多追求者,其中就包括她日后的丈夫李钦厚。 据悉,苏青与李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但因两人的理念和性格不合,最终还是分手收场。 当李钦厚上门提亲时,苏青其实是不太情愿的。 在她心中,理想的伴侣应是志同道合、能与她惺惺相惜的文人才子。而对李,她的感情已经随着那段昙花一现的恋情消散殆尽。 然而,冥冥中似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将苏青推向李钦厚。 一个意外彻底改变了苏青的命运轨迹。苏青的父亲突然离世,顿时令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陷入困顿。失去经济支柱的苏家危机四伏,连苏青和弟弟将来的学费都成了问题。就在此时,李家表示愿意承担苏青读书的全部费用。面对生活的残酷现实,向来要强的苏青终究还是妥协了。为了家人,也为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她选择了嫁给李钦厚,尽管内心并不情愿。 就这样,年仅19岁的苏青匆匆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她随丈夫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外人眼里,这桩婚事堪称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然而,很少有人知晓,在洒满鲜花和祝福的背后,一个略显单薄的女子正强压着内心的彷徨和无奈,朝着未知的将来走去。命运的齿轮已然转动,苏青也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中,就此踏上了她坎坷而传奇的人生之路。 1934年,随着洞房花烛夜的到来,苏青正式踏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新婚蜜月的甜蜜还未褪去,现实的残酷就无情地撕开了她的幻想。 就在新婚第一天,苏青就不幸撞见丈夫李钦厚与表嫂在一起调情。 面对这一幕,苏青选择了隐忍不发。她希望用自己的温柔和贤惠来感化丈夫,挽回这段已然亮起红灯的婚姻。 然而,生活的重担很快就压到了苏青身上。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接连生下五个孩子。随着家庭开销的日益增加,李钦厚花花公子的本性也渐渐显露出来。 他不仅不思进取、好吃懒做,还常常对苏青拳脚相加。苏青不堪家暴,几次想要逃离这个噩梦般的婚姻,但都被婆家强硬地拦了回来。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下,苏青的处境更加艰难。 婆家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苏青连生女孩的行为极尽冷眼和鄙夷。 每日里,她都要忍受婆婆和小姑子的百般刁难,还要承担起所有的家务活。疲惫不堪的苏青心力交瘁,眼看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在沉重的枷锁下慢慢凋零。 随着家庭矛盾的激化,苏青和李钦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一次,生活拮据的苏青找丈夫要钱买米,却遭到李钦厚的一记耳光。 他大声呵斥道:"凭你也想向我要钱?有本事自己去赚!"被打得晕头转向的苏青忍辱负重,独自托着红肿的脸颊躲在角落里饮泣。 生活的重压几乎将苏青压垮,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 为了孩子,为了生存,苏青开始尝试创业,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养家。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没有经验和人脉的苏青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失意的她并没有就此认命,反而在逆境中爆发出了惊人的潜力。 苏青重新拾起了尘封已久的笔,将心中的苦闷与不平一一写进文字里。 这个时期,她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脍炙人口的《论离婚》。犀利辛辣的笔锋,不留情面地抨击了旧式婚姻的种种弊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一时间,苏青的名字响彻上海滩,她也顺理成章地跻身文坛,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星。 事业的蒸蒸日上并没有让苏青对生活和婚姻死心,她曾多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丈夫能够醒悟、重新做人。但李钦厚我行我素,依旧沉溺于声色犬马的放荡生活。苏青最后的一丝幻想也随之破灭,她终于下定决心,摆脱这段令人窒息的婚姻。 1943年,苏青的成名作《结婚十年》开始在报刊上连载。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旧式婚姻的千疮百孔。 读者从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中,看到了主人公蝶芳悲惨的婚姻生活,也由此窥视到了无数旧式妇女的悲惨命运。这部作品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成为抗战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一面旗帜。 是非成败转头空,苏青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笔下的故事,揭示了旧式婚姻的本质。她的作品唤醒了无数妇女的觉醒意识,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尽管命运无常,但苏青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以柔弱的身躯对抗强权,以笔为矛战斗到底的精神,注定要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