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7日,63岁的陈独秀于四川病逝后,给34岁的妻子留下遗嘱:“我死之后,你可自主改嫁,但有一事你要牢记在心。那就是不可用我名义去卖钱,教育部寄来的钱也不能动用,生活务求自立。” 陈独秀,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1879年,他出生于安徽怀宁一个书香门第。 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为日后的革命生涯埋下伏笔。 陈独秀曾先后就读于武昌农务学堂、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接受新式教育,思想日渐先进。 1901年,他考入东京留学预备学校,与吕思勉、邓中夏等人结伴同游,思想更加活跃。 陈独秀的革命人生,也伴随着三段坎坷的婚姻。先说他的第三任妻子潘兰珍。 1927年,国民党悬赏通缉陈独秀,他化名"李先生",在上海闸北一带租住,结识了邻居潘兰珍。 潘兰珍比陈独秀小29岁,命运多舛,年纪轻轻就饱尝生活艰辛。 陈独秀对她寄予同情和怜惜,闲暇时常教她读书写字。 潘兰珍则常去照料他的起居,两人日久生情,开始了同居生活。 陈独秀的前两段姻缘,都以失败告终。 他的第一任妻子高晓岚,是在父母之命下结为连理。 然而高晓岚的封建思想,与陈独秀的革新理念格格不入,两人产生隔阂、矛盾,最终在育有五个子女后离异。 第二任妻子是北京女高师的高君曼,漂亮有学问,与陈独秀一度志同道合。 在陈独秀最意气风发的革命年代,两人携手共进。但由于个性不合,二人还是分道扬镳。 1932年,陈独秀不幸第五次被捕入狱,此时,潘兰珍才知道"李先生"的真实身份,是大名鼎鼎的革命家陈独秀。 她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毅然来到南京,在狱外租屋居住,一边做工赚钱,一边悉心照料陈独秀的生活起居。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潘兰珍冒着随时丧命的危险,穿梭在炮火硝烟中,给心爱的人送去饭食、听候差遣。 虽然狱中的陈独秀再三相劝,但潘兰珍始终不弃不离,用行动诠释着什么叫患难与共。 在与潘兰珍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 潘兰珍虽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她纯朴善良的品格、不离不弃的精神,是陈独秀晚年最大的慰藉。 在革命生涯的落寞年代,在牢狱里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是潘兰珍的执着陪伴,让陈独秀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1937年,陈独秀刑满释放。 出狱后不久,他与相伴多年的潘兰珍正式结为夫妻。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初,国民党中统特务闯入陈独秀寓所,再次逮捕了他。 直到1940年底,在舆论和友人的极力营救下,陈独秀才被释放。 身心俱疲的陈独秀此时只想远离是非,安度晚年。 然而国民党高官却想拉拢这位颇具声望的革命前辈,陈独秀不为利禄所动,拒绝了高官的"好意",带着妻儿辗转来到四川江津安家。 潘兰珍不离不弃,相伴左右。 在江津的日子虽然清贫,却充满了温馨和快乐。 陈独秀一家租住在一所简陋的老宅里,潘兰珍操持家务,陈独秀则撰写回忆录,给家人讲读经典。 虽然屡遭生活的重创,但革命者亦父亲的担当,让陈独秀始终微笑面对。 江津本是富庶之地,然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陈独秀虽生活拮据,但对乡亲们的疾苦感同身受。他常托人从重庆购置衣物,分给村里的贫苦人家。 对于前来求助的人,他也尽己所能给予帮助。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陈大哥"。 陈独秀在江津的时光,也是极端困顿的。 为维持生计,他不得不靠为杂志撰稿赚取微薄稿费。但他始终坚持原则,宁可饿死也不愿利用自己的名气谋利。 重庆国民党政府曾想给他发放一笔优恤金,被陈独秀断然拒绝。即便是教育部寄来的稿费,他也决不轻易动用。 然而真理的传播又怎能被阻挡?陈独秀虽身处逆境,却始终心系国家、心怀理想。 江津两年,他著文立说,为营救民主人士奔走呼号,其著作和文稿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这位饱经沧桑的革命老人,用残躯余热诠释了"革命战士为苍生鞠躬尽瘁"的豪迈。 辛勤的耕耘终究掏空了陈独秀的身体,年近花甲,他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 即便卧病在床,他仍不忘国事,常与志同道合的友人论道至深夜。 潘兰珍心疼丈夫的辛劳,但更敬佩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在她悉心照料下,陈独秀时而病情好转,但最终抵不过岁月和病痛的双重夹击。 1942年5月27日,63岁的陈独秀病逝于江津的寓所。 终其一生,陈独秀把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相连。晚年虽身陷囹圄,但革命的熊熊烈火始终在他胸中燃烧。 临终前,这位将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奉献给心爱事业的革命者,因无力医治妻儿的病痛和前途忧虑不已。 陈独秀和潘兰珍34载的革命伉俪情深,他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潘兰珍的不离不弃,是陈独秀晚年的一丝慰藉。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陈独秀把对妻儿的无限眷恋和嘱托,都融入了那句沉甸甸的临终遗言:"我死之后,你可自主改嫁,但有一事你要牢记在心。那就是不可用我名义去卖钱,教育部寄来的钱也不能动用,生活务求自立。" 字字千钧,透出革命者高风亮节。 潘兰珍更是将陈独秀的遗嘱奉为圭臬,用行动延续了先生毕生为民为国的情怀。
为什么表述那么不准确呢?陈独秀与潘兰珍34载的夫妻??潘兰珍一出生就跟陈独秀了?
江津是陈的老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