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去世99年,遗体每年耗费百万美元防腐,俄罗斯至今没将其下葬 1924年,列宁因病去世。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他的遗体被特殊处理并长期展示在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内。 出生于1870年的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教师家庭。 他在喀山大学法律系的学习因参与学生运动而被中断,之后他被迫流放。 1893年他移居圣彼得堡,1895年,他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捕,并在西伯利亚度过了长达五年的流放生活。 流放期间,他遇到了未来的妻子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 1900年,列宁离开俄国,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国际马克思主义运动,发表大量著作,并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成功主导布尔什维克的成立。 一战期间,列宁坚决反对社会沙文主义,并提出将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国内战争。 1917年,他归国后迅速推动革命进程,发布了《四月提纲》,并在十月革命中成功推翻了临时政府。 在苏维埃政权确立后,列宁面对内外威胁,领导红军在内战中击败反革命势力,同时签署《布列斯特和约》。 为解决战后经济危机,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2年,他主持苏联的成立。 尽管列宁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健康状况却在不断恶化。 1918年遭遇刺杀后,他的身体留下了长期伤害。 1922年和1923年连续三次中风后,列宁的身体严重衰退,1924年再次中风后不久便去世。 列宁去世的次日,科学家们对其遗体进行了解剖。 解剖结果显示列宁的血管壁已钙化严重。 尽管如此,解剖中发现的大脑左半球的损伤未能阻止他关注时事与读书的能力。 政治局在列宁逝世后不久就开始讨论遗体的最终安置方案。 斯大林提出应当将列宁遗体安葬,并强烈反对火葬。 但这一提案并未得到全体委员的同意,一部分委员认为这违背了列宁本人的意愿。 列宁的去世后,苏联政府决定永久保存他的遗体。 经过精心准备,遗体的主动脉上升部位被精准切开,注入一种特制的防腐液。 列宁的大脑和心脏被小心取出并放入玻璃罐中保存。 阿布里科索夫教授负责防腐处理,他声称这种方法能保证遗体数年不腐。 若不进行解剖,持续补充防腐液,遗体将能维持原貌。 但阿布里科索夫也承认,这只是临时措施,现代科学尚无法实现永久保存。 由于全国各地的人民表达了对列宁遗体的敬仰,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在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建造一座墓室。 1月27日,红场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在典礼过程中,列宁的棺材被放置在特制的祭坛上,随后安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中。 这座墓室由设计师休谢夫紧急设计并建造,内部深约三米,顶部由玻璃制成,人们可以直视列宁的遗体。 在墓室上方,搭建了一个暗灰色木制方台,两旁设置了亭子,方便瞻仰者的进出。 列宁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曾在《真理报》上发表意见,反对建造纪念碑和举行隆重活动,。 在列宁墓内,一个特别设计的冷却系统被安装维持恒定的湿度温度。 科学家们还定期对遗体进行化学处理,包括清洗、消毒、灌注和修复。 这些维护工作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科学家们不断监测遗体的状态,记录其变化。 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莫斯科的安全受到威胁,政府决定将列宁遗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遗体被密封在一个铁制容器中,由军用火车护送到西伯利亚的秋明。 在秋明,遗体被安置在一个地下设施中,受到专门的防腐小组看护。 二战期间,在秋明的这四年间,尽管遗体的保存条件有所变化,但专家组依然维持了基本的防腐措施。 直到1945年,随着苏联在战争中的胜利,列宁遗体被安全地送回莫斯科。 遗体在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损伤,包括皮肤的裂纹和褪色。 返回莫斯科后,科学家们采用了新技术进行全面修复。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医学的新知识,对防腐技术进行了升级。 使用新型防腐剂和填充材料,采用现代仪器设备进行更深入的灌注修复。 此外,通过计算机实现了对遗体环境和状态的智能远程监控。 这些工作使得列宁遗体的保存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防腐费用每年高达20万美元。 随着苏联的发展,列宁的遗体被安置在专门设计的墓穴中。 苏联时期,尽管经济困难,政府还是专门拨款维护列宁墓和遗体。 每三年政府还会更换一次价值3万美元的遗体服装。 然而,苏联解体后,随着政府拨款的中断,列宁墓的维护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出现了遗体多年未能更换服装的情况。 这一时期,俄罗斯社会内部围绕是否应该将列宁遗体最终安葬的争论愈发激烈。 参考文献:[1]张心阳.谁先得知列宁去世的消息[J].书摘,2002(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