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通往西域的门户——敦煌的早期历史

温纶说过去 2024-11-12 12:51:34
楼兰六百年 敦煌,亦作燉煌,其名音译自印欧语或突厥语,但本意已不可考,也有人从汉语角度意译为“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但应属附会,绝非得名由来。由于中国中古时期常州、郡通称,郡名改州,州名改郡,因此敦煌郡又称为沙州,毗邻的安西郡又称为瓜州。 约在商周时代,河西走廊居住着羌人、乌孙人和月氏人等众多游牧部落联盟。战国时,月氏强大起来,先吞并了羌人,又在秦末赶走了乌孙人,独占东天山与河西走廊地区。汉初,月氏被匈奴打败,被迫西迁至中亚七河流域,匈奴浑邪部与休屠部驻牧于河西。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军发动河西之战,击败匈奴后占领河西走廊,设置武威、酒泉二郡。元鼎六年(前111),酒泉郡西部析置敦煌郡,郡西建玉门关、阳关以为国门。敦煌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和边防重镇,因此汉朝朝廷多次从内地组织汉人移民至此,至西汉末年已有11200户,共38335人,其数量已超过当地原居民族,成为了主体民族。 大量汉人移民为敦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加之汉廷极为重视河西的屯田与水利事业,敦煌的社会生活逐渐从以游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但同时仍然保留了原先的畜牧业生产。两汉数百年间,汉廷对匈奴、西域用兵,常以敦煌、酒泉为大军的集结地和出发地,由两地负责输送粮草、转运武器装备。 详细内容可参考鄙人拙作《楼兰六百年》书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