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外“飞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可能段祺瑞当时从未想过,自己当时可有可无签订的条约,如今为国家争得的巨大利益。这个条约,究竟写了什么?又是为什么让中国签下? 北洋政府当政时,中国的外交延续了清末的丧权辱国历史,被视为军阀向列强献媚的“卖国外交”。当时北洋政府签订的外交条约,很少有不涉及丧权赔款的,也因此,1925年,当法国将《斯匹次卑尔根条约》发过来时,段祺瑞政府陷入沉思。 法国曾试图让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签订《凡尔赛条约》,将山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还在之后给中国设计了一个外交陷阱,让中国跌了个大跟头,这一切都让中国对法国充满敌视。也正是因为此,法国此时向中国递来新条约的橄榄枝,也只会让段祺瑞政府怀疑对方又有什么阴谋诡计。 这难道真是一份无法签订的合约吗?段祺瑞政府疑神疑鬼,向当时的外交总长沈瑞麟,以及驻法公使陈箓反复发出询问。得到的结果是,这份条约确实没有任何不妥的地方,也不会损伤中国的利益。 《斯匹次卑尔根条约》是关于北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开发权归属的条约。而群岛和中国毫无任何干系,签不签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一样的。 从16世纪末开始,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被发现,而后被英美法等当时强大的各个国家探险家陆续登陆。这片群岛上的资源让他们垂涎不已,又是北美和欧洲之间的连接枢纽,围绕着这么一块无主之地,各国就此展开纷争。 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满足确定一片无主之地领土权的条件,也因此,群岛最开始是几大国家一起开采。本来,距离最近、势力最大的三国俄罗斯、挪威、瑞典,已经对群岛有了事实上的三国共管模式。而在俄国最开始的共管提议中,其理想状态也是这样的模式。 然而,挪威和瑞典并不信任比他们庞大的多的俄国,觉得俄国不安好心,不可能会为他们争取利益,认为这样的模式最终只会导致俄罗斯一家独大的局面。如果俄国知道此后的局面发展,说不定会后悔当时的提议,但俄国显然并不清楚,一个小国豁出去后的后果。 1910年,三国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问题展开会议。会议商定中,俄国坚持三国共管,却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群岛强烈的觊觎。 于是,挪威直接摆烂,秉持着“既然你不想让我好过,那干脆大家都别好过”的心态,表示既然要共管,那干脆大家一起共管。如果是国际共管的话,他总能分一杯羹吧。 在挪威的倡议以及几大国的助力下,三国会议开成了九国会议,就此拉开了漫长的吵架旅程,后来一直到一战时期顾不上群岛的事了,关于群岛的争议才暂时停止。 后来巴黎和会上又专门成立了群岛问题委员会,但是越来越多国家的加入使得局面变得更加一团乱麻。尤其是大家发现挪威趁着一战大家打得正火热的时候偷偷暗度陈仓,在群岛开发资源,场面更是尴尬。 直到1920年英、美、法、意、挪威、瑞典等九个国家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条约》,规定了航行、航空以及科研自由的权益后,群岛问题才总算告一段落。 然而,如果一切就此结束,也就没有中国的事情了。 签订条约时,法国保留了唯一能够邀请第三国的权力。当时法国在国际上的局势并不好,亟需寻找同盟,挽回自己的形象。中国作为弱国,又距离北极遥远,在法国眼里,即使加入条约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威胁。因此,一个群岛的开发权,成为了法国笼络中国的筹码。 在确定条约确实没什么问题后,1925年,段祺瑞抱着洗去之前外交耻辱的心态,签下了这份合约。 但是其实当时即使签了这份合约,对他来说也没有什么切实的利益,很快,段祺瑞就将之忘到了脑后,直至他轰轰烈烈的倒台,到之后新中国成立,这份条约也被遗忘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几乎没有人再提起,大家好像都忘记了这件事一样。 直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将目光放在了两极地区时,《斯匹次卑尔根条约》才终于被发现。原来早在几十年前,自家就拥有了北极地区的入场券。通过对条约的考证,再加上详细的文书与报刊文献,我国顺利在北极地区展开科研工作,在群岛建立了我国的北极考察站“黄河站”。 之后,这份条约也会成为中国参与北极开发事务的重要依据,为我国的利益添砖加瓦,作为我国外交史上一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