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一艘美国驱逐舰于南海摸黑航行,突闻惊天巨响,一庞然大物袭来,竟将驱逐舰撞成两截,74 名美军当场毙命! 1969年6月3日,在南中国海的宁静夜晚,一场不幸的海上事故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发生这一切的主角,是两艘海军舰艇——美国海军的伊文斯号驱逐舰和澳大利亚海军的墨尔本号航空母舰。 墨尔本号并非一艘新型的航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英国“尊严级”航母,这类舰艇的设计初衷并非为长期服役,而是应急型的舰队补充。在经过一系列的修改后,墨尔本号进入了澳大利亚海军服役,并逐渐成为其核心舰艇之一。 与此同时,伊文斯号驱逐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美军的战斗主力之一,承担着重要的战术任务。正值冷战时期,美澳两国频繁联合进行军事演习,特别是在南中国海这一敏感区域。在这片水域,许多国家的海军力量展开对抗,而此时的事故,更像是一个大国博弈中的意外插曲。 在那次事故发生时,伊文斯号上的三等兵马科斯·罗德里格兹正在信号台值班,感到一声巨响后,突然被猛烈抛向空中,失去了意识。 当他苏醒时,发现自己已经摔到了墨尔本号的飞行甲板上。对于这场事故,马科斯的幸存无疑是一种奇迹,但对他的同伴而言,72名美军水兵却永远地沉入了海底。 1969年6月3日的凌晨,墨尔本号和伊文斯号的相遇,起初看似只是一次简单的航行错误,但结果却导致了致命的碰撞。 当时,墨尔本号正在参加由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主导的“海洋精神”演习。该演习聚集了包括美军在内的多个国家海军,目的是提升战备并展示海上力量。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军事演习中,一系列复杂的指挥失误、误判和通信问题导致了这一灾难性事故。 事件的起因源于指挥官之间对于两舰航向的误解。伊文斯号副总值日官詹姆斯·霍布森中尉与墨尔本号航母的航行指挥官对航向的判断存在严重不一致。 霍布森中尉认为两舰会错开,而墨尔本号则错误地向伊文斯号发出了错误的航向信息。这种误判让两舰相距越来越近,最终发生了猛烈的碰撞。墨尔本号庞大的舰体撞击了伊文斯号的左舷,导致这艘驱逐舰几乎在瞬间被切成两截。 碰撞的巨大冲击力让伊文斯号瞬间开始下沉,船员们纷纷投入海中。尽管墨尔本号迅速采取了救援行动,派遣救生艇将幸存者救起,但已经为时太晚。 74名美军水兵丧生,只有少数人幸运地逃脱。更令人痛心的是,事故发生后,搜寻工作只找回了一具遗体,绝大部分遇难者的尸体未能被找到。 事故发生后,澳大利亚和美国海军迅速组成了联合调查委员会,展开对事故原因的调查。最终,调查结果揭示了多项指挥失误和信息不对称。伊文斯号的舰长和副舰长均未能准确判断墨尔本号的航向,甚至未能及时向指挥中心报告舰队的最新动态。更有甚者,在事故发生时,伊文斯号的舰员并未察觉到墨尔本号的航向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 然而,尽管调查最终将责任归咎于美方指挥官的不当操作,澳大利亚海军的墨尔本号仍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评。 舰长史蒂文森上校被指控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碰撞,但最终他被判无罪,虽然他因此被调离了原职,并被赋予了较低级别的职务。这一结果在澳大利亚国内引发了不少争议,许多人认为,作为指挥官,史蒂文森理应为事故负责。 对于墨尔本号本身,这艘命运多舛的航母继续在海上漂泊,其后果不断。事故后的数年间,墨尔本号再三与其他船只发生碰撞,似乎注定要成为海上的“祸星”。这种屡次发生碰撞的历史,无疑给澳大利亚海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1984年,澳大利亚决定将墨尔本号出售给废品公司,最终,这艘舰艇被卖给了中国。中国海军对这艘航母进行了技术评估和拆解,尽管有些关键设备被拆除,但其中的蒸汽弹射器和拦阻装置仍然被保留,并且在中国海军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艘曾经因一场灾难而名声大噪的航母,墨尔本号的结局似乎注定了它的历史将充满波折。而伊文斯号的事故,也永远铭刻在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心中。对于美国和澳大利亚海军而言,这一事件无疑是一次痛苦的教训,提醒着他们在军事演习中每一分每一秒的谨慎与严格。 1969年的这场事故,不仅改变了两艘舰艇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相关海军指挥官的职业生涯。尽管事故过后,人们试图归结于某些具体的技术或人为因素,但每一次海上的碰撞,背后都潜藏着复杂的命运交织和历史的积淀。
活该,再来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