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老山战役,在142号高地上,排长牺牲后,剩下14名战士无人指挥,这时

彤彤的历史时光谈过去 2024-11-12 15:54:15

1984年,老山战役,在142号高地上,排长牺牲后,剩下14名战士无人指挥,这时,杨国跃站出来说:"我来指挥!"战士们听了,顿时一振。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国防教育网 2023年7月13日 关于‘有一种铁血记忆,叫“7.12”大战’的报道) 老山战役,是中越边境冲突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142号高地虽然面积不大,却是战略要地,越军对其垂涎已久。4月29日,越军发动猛烈进攻,企图一举拿下这个高地。然而,他们低估了中国军人的意志和勇气。 战斗刚开始,代理排长李海欣就不幸牺牲了。14名来自不同单位的战士们顿时陷入混乱,不知该如何应对。正当大家手足无措之际,杨国跃挺身而出,接过了指挥权。 他曾多次拒绝提拔为班长,只想做个普通战士。然而,在祖国和战友需要他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这种反差,让人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杨国跃接手指挥后,立即调整队形,重新部署防线。他的冷静和果断,给战士们注入了信心。然而,困难接踵而至。通讯设备被炸坏,他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成了"聋子"和"瞎子"。 面对这一困境,杨国跃派出了机灵的战士唐友国去连部报信求援。谁知,唐友国在途中遭遇敌人伏击,身受重伤。但这个勇敢的小伙子并没有放弃,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一步一步地向143号高地挪动。 唐友国用生命铺就了一条血路,诠释了什么叫"战士的忠诚"。他的牺牲,让留守高地的战士们更加坚定了守土卫国的决心。杨国跃带领大家发誓:一定要守住这片阵地,决不辜负唐友国的牺牲! 战斗愈发激烈,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杨国跃的耳朵被震聋,右腿也中了弹片,鲜血直流。但他咬紧牙关,继续指挥战斗。他一手拿冲锋枪,一手握手榴弹,哪里吃紧就冲向哪里。 尽管身受重伤,他依然坚守岗位,带领战友们奋勇杀敌。他的勇气和毅力,感染了每一个战士。 周忠烈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同样负伤的战士,坚持留在阵地上战斗。他用机枪扫射敌人,投掷手榴弹,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即使再次中弹,他也没有退缩,而是继续与敌人周旋。 九个小时的坚守,对于杨国跃和他的战友们来说,仿佛度过了一个世纪。他们在坑道里顽强抵抗,等待增援的到来。终于,在下午三点,增援部队赶到,他们一鼓作气冲出去,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保卫了142号高地,更彰显了中国军人不畏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杨国跃和他的战友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杨国跃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他平时低调内敛,甚至不愿担任班长。但在国家和战友需要他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领导力。 战后,杨国跃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在老山战役中英勇奋战的军人的褒奖。他们用行动证明,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英雄,关键在于是否有勇气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老山战役已经过去近40年,但杨国跃和他战友们的事迹依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军事历史,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杨国跃的故事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和平,同时也要时刻准备着,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今天的中国军人,虽然可能不会面临像杨国跃那样的战争环境,但他们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无论是在边疆驻守,还是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杨国跃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仅限于军事领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刻。也许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也许是在生活中遇到危险的陌生人。在这些时刻,我们是否能像杨国跃一样,勇敢地说出"我来"? 杨国跃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只要我们心中怀有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在需要的时候敢于担当,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让我们铭记杨国跃和他战友们的英勇事迹,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无畏勇气。在和平年代,我们更要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知道,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无数像杨国跃这样的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永远感恩,永远传承他们的精神!

0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