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这两种考核方式,是上级拿捏下级的手段。 体制内,有些考核方式表面上是为了提高效率、激励员工,但实际上却成了上级“拿捏”下级的工具。 这两种考核方式,大家可能都遇到过,咱们今天就来聊聊。 咱们先说说第一种:目标无限拔高式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的特点就是,目标永远定得高不可攀,就像挂在驴子面前的胡萝卜,永远够不着。 有些领导特别喜欢玩这一手,年初定目标的时候,恨不得让部门业绩翻几番,恨不得一年内就赶超英美。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国企做销售,他们部门去年的业绩已经很不错了,完成了全年目标的120%。 按理说,今年的目标应该在去年的基础上适度增长,结果领导直接给翻了一倍,说是要“挑战不可能”。 我朋友和同事都懵了,这哪是挑战不可能,这分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结果,大伙儿累死累活干了一年,最后还是没完成目标,年终奖自然也泡汤了。 这种考核方式的危害显而易见。 它严重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 大家一看目标根本完不成,干脆就躺平了,反正努力也没用。 它容易滋生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为了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些人就铤而走险,开始数据造假,结果最终害人害己。 网上也经常看到类似的吐槽,有人说他们公司每年都搞“对赌”,完不成目标就要扣工资,甚至要被辞退。 这种高压政策下,员工哪还有什么心思好好工作,都想着怎么保住饭碗了。 再来说说第二种:指标模糊不清式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表面上看起来很灵活,没有硬性指标,但实际上却更加难以捉摸。 领导往往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来描述考核标准,比如“工作态度要积极”、“要有创新精神”、“要提升服务质量”等等。 这些标准听起来都很重要,但具体怎么衡量,却完全取决于领导的主观感受。 我之前在体制内工作的时候,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领导说要考核“工作态度”,但到底什么才算“积极”,他从来没明确说过。 有些人每天加班到深夜,结果领导说他“效率低下”;有些人工作时间看看新闻、刷刷微博,领导却说他“工作轻松,心态好”。 这种情况下,大家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领导满意,只能每天小心翼翼,察言观色。 这种考核方式的本质,就是把评价的权力完全掌握在领导手中,让下级时刻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从而更好地“拿捏”下级。 你想想,如果考核标准清晰明确,大家都能按照标准来执行,那领导还怎么体现自己的权威呢? 这种模糊的考核方式,也容易滋生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比如,领导可能会偏袒自己喜欢的人,即使他们工作表现一般,也能得到好评;而那些不受领导待见的人,即使工作再努力,也可能被挑刺。 这两种考核方式,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加强上级对下级的控制。 它们让员工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不敢有任何懈怠,也不敢有任何异议,只能乖乖听从领导的安排。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考核都是坏事。 合理的考核机制,确实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激励员工进步。 但如果考核方式变成了上级“拿捏”下级的工具,那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反而会损害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损害整个组织的利益。 说到底,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而不是为了制造焦虑,更不是为了让上级有“拿捏”下级的权力。 一个健康的组织,应该建立一套公平、透明、科学的考核机制,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而不是被压迫和被控制。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潜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与其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不如多想想怎么提升团队的整体实力,怎么让大家都能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