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了?5年前,莫迪主动“退群”,现在却想要回来,只希望中方能给个机会。 2019年,印度退出RCEP,官方理由是避免伤害本国农民和制造业; 但深层原因是印度认为自身制造业难以在自由贸易区中与中国竞争,加之担心中国在RCEP的核心地位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印度当时试图借助与西方的经济联系发展本土制造业,并在国内赢得了一部分对外国产品持抵触态度的支持者。 然而,现实表明,这一保护性的选择让印度失去了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被逐渐边缘化。 退出RCEP后,印度通过与东盟国家及日韩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希望以双边合作弥补缺席RCEP带来的影响。 然而,这些替代方案并未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跨国企业在生产链转移中,更多选择了越南、印尼等RCEP成员国,而非印度。 尽管印度政府出台了多项提振出口、吸引外资的政策,但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始终难以大幅提升。 2023年上半年,印度出口增速仅为1.02%,远低于目标预期。 印度的高关税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土市场,但也抬高了外资进入的门槛,削弱了印度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凭借灵活的政策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在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推动下,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越南、印尼等国通过这些平台,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的投资,而印度则因过于依赖保护性政策,在这场竞争中失去了先机。 印度中小企业和制造业本就面临资金和技术不足的问题,高关税政策更是限制了它们的国际市场拓展。这一政策误判,让印度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渐行渐远。 不仅如此,印度还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压力。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特朗普有望重返白宫。 上次特朗普执政时便奉行“美国优先”政策,未来若再度当选,或将加大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限制。 印度预见到美国可能对其加征关税,促使莫迪政府采取两手准备。为减少未来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印度计划降低对美国产品的关税; 与此同时,印度也开始寻求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以期拓展出口市场,为国内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这种策略试图平衡中美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扩大国际市场。 国际局势的变化让印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莫迪连任第三个任期后,这种务实的转变愈发明显。 中印两国在边境巡逻问题上达成共识,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为改善经济关系提供了契机。 与以往不同,莫迪政府如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而非单纯的地缘政治对抗,有意借助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推动本国制造业和出口增长。 这种从对抗转向合作的政策转变,表明印度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对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更为深刻。 尽管印度表现出重返RCEP的意图,但中国对印度的态度依然保持谨慎。 中国一贯提倡国际合作与共赢,但同时也警惕印度过去的双重策略。中国对印度的经济合作持欢迎态度,但前提是印度必须具备真诚的合作意图。 历史上,印度在国际合作中经常采取投机行为,这让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 若印度只是希望短期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获益,而不具备长期合作的诚意,那么中国可能不会轻易接受。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印度正处于重要转折点。对抗策略已难以帮助印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合作才是获得发展红利的桥梁。 RCEP自2022年生效以来,在亚太地区建立起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而印度的缺席使其在区域经济中逐渐被边缘化。 若印度能够放下成见,以诚意融入区域经济平台,未来仍然充满机遇。
还是不能让搅屎棍加入进来,看看上合组织的例子,俄罗斯可能悔得肠子都青了。
联合美国制裁印度是中美合作共赢的大局
想回来也不要,这个搅屎棍!
别来搅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