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一位25岁的00后乡村教师,用自己两个月的工资,带领全班仅有的3名学生去北京旅游,当全班三名同学站在天安门广场向国旗敬礼的那一刹那,让许多网友瞬间泪目!网友: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只存在于书本,这就是中国最好的教育! 王博(化名)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满怀热情来到这个山沟沟里的小学。谁知道现实给他当头一棒。学校快撑不下去了,全校就剩3个娃,都是留守儿童。 头一天,王博就看见小明在教室里哭鼻子,说从没见过爸妈,就跟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一块儿过。那会儿,王博心里就想着要为这些娃做点啥。 有一次上地理课,王博讲到北京,娃们眼睛都亮了。小红天真地问能不能去北京看看。王博一着急就答应了,话一出口就后悔得不行。 他刚开始工作,一个月才挣三千多,带仨娃去北京至少得一万多,这对他来说可不是小钱。 看着娃们期盼的眼神,王博咬咬牙下定决心。从那天起,他开始省吃俭用。搬到学校办公室住,能省的都省了,周末还跑到镇上当家教。 两个月后,王博总算凑够了钱。出发那天一大早,全村都沸腾了,村里人都来送行,有人激动得掉眼泪。坐上高铁时,娃们高兴得跟过年似的。 小刚不敢相信这么快就能到北京,一路上问个不停:"真的只要4个小时吗?" 到了北京,王博带着娃们去了天安门、故宫、长城这些地方。看见三个娃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向国旗敬礼,王博忍不住红了眼眶。他心里明白,这趟路没白跑。 路上也出了些好笑的事。第一次睡软床,娃们紧张得连外裤都不敢脱。半夜,小明突然喊"炕塌了",把王博吓了一跳。 原来是他不习惯软床,以为床塌了。王博又想笑又心疼,耐心地跟娃们解释,说这就是正常的床,别担心。 除了看景点,王博还让娃们尝了北京的特色菜。第一次吃北京烤鸭,娃们笨手笨脚地学着卷饼,满嘴油光却笑得开心。 喝豆汁时,小红皱着眉头说:"好酸啊,可是好奇怪,我还想再喝一口。"王博看着娃们天真的样子,心里暖洋洋的。 五天的北京之行,不光让娃们见识了大世面,还让他们对未来有了新想法。回到学校后,三个娃学习劲头明显足了,成绩也上去了。 小红说要当导游,"我要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国家"。小明说要当建筑师,"我要设计像天安门那样漂亮的房子"。小刚更是说要当作家,"我要把咱们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 王博的事很快传开了,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中国教育报》还专门报道了这事,说这是"用心浇灌的教育之花"。 很多网友被感动了,有人甚至发起了给学校筹钱的活动。没几天,就筹到了十几万,这些钱要用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 也有人对这事有不同看法。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让娃们产生攀比心理。还有人怀疑,一次旅行能不能真的改变这些娃的命运。 对这些,王博表示理解,不过他不后悔。他说:"教育不能光靠书本。我希望能让这些娃看到更大的世界,心里有个梦想。就算他们以后还是在这个小山村里生活,至少知道外面的世界啥样,知道自己还有别的选择。" 在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下,学校决定把这种实践教育常态化。 王博的故事,不光是一次暖心的教育实践,还反映了中国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乡村教育面临着不少难题。 学生越来越少、老师不够、教学设备跟不上等问题,都急需解决。不过王博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心,就能为教育事业出一份力。 这次北京之行后,学校变化不小。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学校添了新的教学设备,图书室也多了不少新书。 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山村的学校重新有了希望。周围村子里的一些家长,听说了这个学校的变化,也开始考虑把娃送回来上学。 王博说:"我知道,光靠我一个人,改变不了整个乡村教育的现状。不过要是每个人都能出点力,哪怕只是让一个娃心里有了希望,咱们的教育就会越来越好。" 这个故事,不光是王博和三个娃的故事,更是千千万万在乡村教育一线奋斗的老师和学生的缩影。 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意义不光是教知识,更是要给希望,种下梦想。没准,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你对这事咋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在职教师跑到外面补课赚钱,呵呵,怎么推算也在双减期间呢吧,是不是在侧面旁敲侧击说他违规[开怀大笑][开怀大笑][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