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温铁军在采访中表示:“农民本来花30万就可以盖栋3层楼,花8、

炎黄小刺史 2024-11-13 09:57:11

2024年温铁军在采访中表示:“农民本来花 30 万就可以盖栋 3 层楼,花8、9万元就能买辆车,生活得很幸福。但资本不愿意,用各种手段逼迫农民搬离农村去城市买房。想让农民有幸福感,其实很简单,不要把农民需要的资源都搬到城市去!”   你是否想过,在农村,40万元就能盖一栋三层小楼,还能买辆代步车,满足一家三代的日常所需?这样的生活,是多少人心目中的理想?   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农村家庭背井离乡,带着对未来的期许“闯”入城市。然而,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几十年的房贷、寸土寸金的狭小空间,以及日复一日的高压生活。   为什么明明在农村能过得简单、幸福,却还要涌入城市?在采访中,温铁军一针见血地指出:农村的资源被掏空了,农民不得不入城谋生。   城市集中着优质的教育、医疗和工作机会,农村人想要改变生活,只能接受进城带来的高成本。这种现象引发的反思,不仅仅是几位专家学者,更是关乎无数中国普通家庭的命运。那么,是谁把本可以简单幸福的农村生活变成了无奈的逃离?   很多人想象中的农村生活,可能是“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画面。但温铁军的调查揭示出一个更接地气的画面:在农村,用30万元可以建起三层小楼,8-9万元买辆代步车,住得宽敞、空气好,一家三代可以轻松生活。而相比之下,在城市高价房贷的重压下,很多家庭仅仅为了“容身”就要咬牙负重多年。   温铁军指出,农村家庭本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市场的力量将原本属于农村的资源一点一点向城市拉拢——教育、医疗、公共设施……几乎所有资源都被搬到了城市。   这种资源的“虹吸效应”,使农村逐渐缺乏基础服务,生活幸福感大大降低。为了追求更好的未来,尤其是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农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承受高额的城市生活成本。   现实是残酷的。农村本应简单满足的生活,逐渐变得无法维持。以教育为例,许多乡村小学因为生源减少,无法维持正常运营,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条件简陋。   农村孩子想要接受好的教育,要么离家住校,要么随父母进城。而医疗更是一个巨大的痛点,病了要出远门,想要看个专科医生就得长途跋涉。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往往选择咬牙在城市买房,哪怕是背负几十年贷款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资源分配不平衡让人不得不问:如果农村也能拥有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谁会愿意背井离乡,承受城市的高昂成本?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农村拥有平等的生活选择权?   温铁军提出了一个被称作“返乡创业”的建议:通过政策引导、设施改善,提升农村的基础服务,提供与城市相当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才能真正让农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幸福家园”。   近年来,这一思路逐渐被采纳,国家政策也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水平,让农村家庭不再因资源匮乏而被迫进城。   而且,随着返乡创业趋势的崛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城市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一些农村返乡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生活成本低、土地资源丰富,为很多想要创办特色农场、民宿、旅游开发等项目的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在这个趋势中,年轻人不仅为家乡带来了经济活力,更带来了新的生活观念和产业模式。   在促进农村资源配置上,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列。阿里巴巴公益自2023年起就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通过实际行动改善农村的医疗和教育条件。   比如,他们派出医疗队为乡村老人提供健康支持,为农户增收提供支持,甚至为数十万乡村儿童提供更干净的饮用水。这些措施不仅仅是简单的捐助,而是通过知识、技术和资金,帮助农村实现“造血”功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2023年,阿里公益累计帮助超过1000万人次。这种企业介入的乡村振兴模式,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捐赠,而是着眼于长期发展,将资源真正“植根”于乡村。   在“城市还是农村”的选择中,未来将会是一个“自由选择”的格局,而不再是一个被逼无奈的迁徙过程。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农村的幸福生活或许能回归到简单、纯粹的初心。   无论是温铁军的建议,还是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实践,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方向——通过改变资源分配,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让农民有机会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创业,过上理想的“乡村幸福生活”。   (文中名称皆为化名) 来自信源:电商杂志社——2023.12.31温铁军谈农民进城买房 用教育和医疗资源迫使农民进城买房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