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再次访问,企图在台湾问题上讨价还价,而他的这次来访给周总理惹了大麻烦,两人的单独见面被某些人污蔑“迫不及待要取代某人”,气得毛主席愤怒地撂下狠话,一针见血地揭穿某些人的狼子野心。 1976年1月8日,北京。寒风凛冽,天空阴沉,似乎在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就在这一天,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享年78岁。消息传出,举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人们难以相信,这位为新中国的缔造和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回望周总理的一生,他为祖国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了整整50年。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他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总理,周恩来更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新中国发展的基础。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年代,周总理依然尽心竭力维护党和国家的大局,为稳定局势、恢复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追思周总理生前的点点滴滴,人们不禁想起了1973年11月他与基辛格的那次谈判。当时,中美关系正处在关键的拐点上。 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破冰以来,双方都在摸索着如何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然而,台湾问题始终是横亘在中美之间的最大障碍。美国虽然在上海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却始终没有采取切实行动,反而变本加厉地向台湾出售武器,企图在台湾问题上讨价还价,对中国施压。面对美方的反复无常,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归根结底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历史潮流。 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基辛格于1973年11月再次访华。=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就台湾问题与中方进行磋商,试图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然而,从一开始,双方的分歧就非常明显。作为唯一合法政府的代表,周总理对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言行表示强烈不满,指出美国必须恪守一个中国的原则,停止对台军售,断绝同台湾的官方关系。周总理强调,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无权干涉。他以坚定的语气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容置疑和讨价还价的"。 面对周总理铿锵有力的表态,基辛格显得有些尴尬和为难。一方面,他明白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无可动摇;但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台湾利益集团"依然十分强大,要彻底放弃台湾并非易事。于是乎,基辛格开始就美台"断交"的时间表、方式等细节问题与周总理讨价还价,试图给美方留下一些回旋的余地。然而,周总理对此并不买账。他明确告诉基辛格,"台湾回归祖国是历史必然,不是美国恩赐,因此也不存在谈判的余地"。周总理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美国真心想发展对华关系,就要采取实际行动,在台湾问题上给中国人民一个交代"。 激烈的谈判持续到深夜,双方的立场依然存在分歧。眼看此行不欲空手而归,基辛格提出要单独再次会见周总理,希望能在最后时刻达成某种妥协。对此,周总理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按照外交惯例,总理会见外宾都要提前报告毛主席,征得同意。但眼下已是深夜,毛主席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周总理实在不忍心打扰。权衡再三,周总理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破例在没有提前报告的情况下,带着两名翻译,直接前往会见基辛格。 深夜的会谈结束后,周总理马不停蹄地回到中南海,一夜未眠。天刚亮,他就急匆匆地来到毛主席的住处,向毛主席作了详细汇报。周总理如实说明了破例会见基辛格的缘由,毛主席听完汇报后,并没有多说什么。 然而,好景不长。几天后,中央办公厅突然通知周总理,要他参加一个专门"批评"和"帮助"他的政治局会议。 面对汹涌而来的舆论大潮,周总理显得异常平静。因为他坚信,真理终会大白于天下,"是非曲直,自有日月鉴之"。 毛主席终于发话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周恩来同志迫不及待,而是你们迫不及待了!"这犹如一声惊雷,在"批周"者的头顶炸响。他们万万没想到,毛主席竟会在关键时刻力挺周总理。顿时,那些跳梁小丑噤若寒蝉,一哄而散。周总理终于躲过了一劫。 超负荷的工作,已经严重透支了周总理本就不太好的身体。据后来的回忆录披露,早在尼克松访华后不久,周总理就被确诊罹患膀胱癌。但他从未向外人提及自己的病情,而是一如既往地工作,一天也没有休息过。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周总理都牵挂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