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80%的城里人,没见过也没吃过这种像桃金娘的黑色野果,然而对于许多70、80、90后的农村娃儿来说,这可是儿时常见的零食,一到8月左右果实成熟的季节,小孩们满山遍野的摘来吃,几颗下肚满嘴黑乎乎,不知是多少人的童年回忆,你吃过吗? 地菍也叫地葡萄、地捻子,在南方一些省份的山坡丛林里很常见。矮矮的,趴在地上,果实成熟了是黑紫色,表面还有细小的毛刺,像一颗颗迷你小炸弹。 山棯子,学名桃金娘,也是南方地区的常客。它就比较高调了,能长到两米多高,果实也是紫黑色,像个小葫芦,老人家叫它“瓮果”。 这两种野果都是7、8月份成熟,那时候,农村娃简直跟打了鸡血似的,漫山遍野地找。地菍的口感酸甜,像小时候的“酸筒杆”,山棯子更甜一些,也带点酸味。 吃法也五花八门,直接塞嘴里是最常见的,讲究点的会剥皮,还有人用来泡酒,或者榨汁做饮料。总之,在那个零食匮乏的年代,这些野果就是yyds。 山棯子不仅好吃,营养价值也很高。地菍富含维生素C和各种矿物质,富含氨基酸和多糖。 而且,它们还都能入药,清热解毒止痛,涩肠固精止血。简直就是宝藏野果,妥妥的“实力派”。 然而,曾经的“流量担当”,如今却面临着“塌房”危机。 首先,它们在城市里几乎查无此人。现在的孩子,水果店里应有尽有,谁还认识这些“土掉渣”的野果?市场认知度低,是它们面临的最大困境。 其次,它们难以规模化种植。山棯子都娇气得很,摘下来没多久就烂了,根本不耐储存,这对于想靠它们发家致富的农户来说,简直是劝退警告。 而且,规模化种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市场需求又不明朗,谁敢贸然入坑? 最后就是资源枯竭问题,虽然地菍目前还没有被过度采挖,但缺乏保护,它们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 而且还有一种山棯子就更惨了,因为观赏价值高,被挖去当盆栽的不在少数,野生资源越来越少。 虽然前路坎坷,但这些野果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逆风翻盘”。 例如建立保护区,限制采挖,开展人工种植实验,都是可行的方案。别让这些珍贵的野果,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 或者加大科普力度,科普它们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开发特色产品,比如地菍果酒、山棯子果酱等等,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它们。 最关键的,还是要推动产业发展。研究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打造品牌,形成产业链,才能真正让这些野果走出深山,走上餐桌,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山棯子的命运,其实反映了许多南方野果的现状。它们曾经是农村娃的快乐源泉,是大自然的馈赠,但如今却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 保护和开发这些野果,不仅是为了留住记忆中的味道,更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乡村振兴。 希望在未来,这些野果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不再是“塌房”的“顶流”,而是乡村振兴的“新星”。 参考资料:[1]桃金娘[J].分子植物育种,2019,17(12):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