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八路军情报站长被俘后,故意向日军泄露了两名内线,谁知,上级得知后,竟

靖江的过去 2024-11-13 18:35:43

1944年,八路军情报站长被俘后,故意向日军泄露了两名内线,谁知,上级得知后,竟夸赞:你做得很不错!

这名情报站长名叫任远。被捕后,他被一阵剧痛给弄醒了,一睁眼,就看到周围全是穿着黄绿色衣服的日本兵,他心里猛地一沉。

自己怎么躺在担架上,还被几个老乡抬着走呢?他立马明白了,原来自己被敌人逮捕了。

一想到这,他赶紧把小本本上的纸撕下来,往嘴里塞,使劲嚼。那纸上写的东西可重要了,都是关于地下党的,可不能让敌人知道。

嚼着嚼着,他心里冒出个念头:不行,我不能让敌人折磨我,我得自己结束这一切。

被俘后,任远曾试着隐藏身份,与敌人周旋。但他心里清楚,这样做可能没用。

特别是想起张爱仁,他更觉无望。张爱仁是山海关伪警备团团长,曾有意投诚,和他多次接触。

现在自己落在日军手里,张爱仁肯定会成为敌人逼供的突破口。

任远没放弃,想自杀保护党的秘密。突围时,他就让警卫员在逃不了时开枪打死自己。

可惜,警卫员的手枪坏了,没能如愿。

任远重伤躺在担架上,动不了,也没枪和刀,自杀都难。但他还想死,就喊口渴,要日军给凉水。

他知道重伤喝凉水会代谢紊乱,可能会死。但日军不傻,看出了他的计谋,没给水。

最后,任远的身份还是暴露了。

在丰润县看守所,一个叛逃的叫张铁安的指认了他。

任远在冀东活动,日军早就注意他了,他也在日军的黑名单上。

这次被抓,日军当然高兴,想从他嘴里知道我军的秘密。

日军威逼利诱任远,想让他投降。一个日军军官亲自提审他,许诺高官厚禄。

任远冷笑回答:“让日军滚出中国,我就投降。”军官听后愤怒又羞愧,甩手离去。

夜深时,任远开始思索如何了结自己的生命。他深知自己掌握着党的许多秘密,怕给党带来损失。

他看向同囚室的李有。李有是他的部下,也是共产党员。任远对李有说:“我现在命令你杀了我。”

李有大惊失色:“首长,这命令我不能执行!”任远严厉地命令道:“军令如山,执行!”

李有含泪点头,但双手颤抖,使不上劲。任远催促道:“快动手,别犹豫了!”

李有一闭眼,一使劲,但最后还是松了手。任远缓缓醒来,这次自杀计划又没成功。

第二天,任远居然被日军亲自“护送”到了唐山医院。其实,这是日军试图通过“温柔”手段来软化他。

但任远清楚,知道现在自杀可不是明智之举。

于是,他心生一计——何不反过来玩弄一下这些自以为是的日军,给他们点假情报尝尝?

在医院里,他开始与日军“合作”,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在各地的“深厚”关系。

不过,这些关系网都是他现场编的。他首先把伪军团长张爱仁拉下水。

日军听了之后直摇头,一副“你确定不是在逗我玩?”的表情。

任远这时候就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架势,说:“你们不懂,这是我们八路军的巧妙计策。”

日军开始有点被唬住了,心里犯嘀咕。

最终,看着日军上钩了,任远又祭出了第二个大招——揭发秦皇岛那个臭名昭著的日本宪兵队长武田。

他绘声绘色地描述武田和八路军之间的“秘密交易”,日军听完之后立马开始紧锣密鼓地调查。

结果你猜怎么着?武田那家伙竟然真的和八路军有过勾结!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虽然张爱仁那事儿没查出什么实锤,但日军已经彻底被任远给忽悠瘸了。

最后呢,张爱仁被莫名其妙地抓去东北“体验生活”,而武田则因为“私通八路”的罪名被一脚踢回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就这样,任远用了反间计,轻松帮八路军除了两个大患。日军还挺信任他,让他住在一个汉奸家里,挺自由的。

不过,这自由也不是啥好事儿,双刃剑嘛。他接触到了日伪人员,其中就有我党的张家生。张家生赶紧告诉组织,于是组织就开始想办法救任远了。但这事儿,也让两个内线同志的身份变得岌岌可危。

春节快到了,日军都忙着过节。任远觉得这是个机会,得赶紧逃。于是他就到处拜年,想趁机寻找逃脱的时机。

大年初三,他去了开滦煤矿的张新民家。张新民可是我党的卧底,他使劲儿给任远和两个汉奸灌酒。那俩汉奸看任远喝得那么痛快,也跟着开怀畅饮。

但任远可没真喝那么多,他偷偷做了手脚。原来张新民的酒壶有机关,上面装的是水,下面才是酒。任远喝的都是水,就第一碗有点酒味儿,用来迷惑那两个汉奸。

迷晕后,任远看着两名汉奸醉倒在一旁。张新民急忙从口袋中掏出特别通行证,塞给任远。

紧接着,张新民又牵来一匹快马。任远接过通行证,跃上快马,向张新民挥了挥手,算作告别。

然后,任远策马扬鞭,顺利冲过了日伪哨卡,重返了根据地。

解放后,他担任了铁道部公安局政治保卫处处长,甚至在毛主席访苏期间,负责过重要的保卫工作,并圆满完成了任务。

1984年,任远从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的岗位上离休。但他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拿起笔,开始记录自己那些峥嵘岁月。

最终,他出版了一本名为《真金不怕火炼》的回忆录,这本书也成为了他那段历史的珍贵见证。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