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老师去康定支教,他在上面喊得嗓子都哑了,孩子们却在下面交头接耳,气得他跪地大哭:“我求求你们了,你们能好好学习吗?”而就是这一跪,竟改变了孩子们的一生。 2000年,胡忠和刚产后不久的妻子谢晓君从成都市石室联中短暂抽身,打算前往甘孜州塔公草原看看风景,放松心情。 然而,他们在一所名叫西康福利学校的偏僻小学停下,看到的场景令他们无比震撼:百余名穿着陈旧校服的孩子围在简陋的教室里,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神让胡忠深受触动。临别时,一个小女孩拉住胡忠的衣角,泪眼盈盈地说: “胡老师,您能留下来吗?”这句话久久在胡忠心中挥之不去,他无法再无视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回到成都后的胡忠再也坐不住了,他常在深夜辗转反侧。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和希望,而偏远地区的孩子却连接受教育的机会都微乎其微。 胡忠一咬牙,辞去了成都的稳定工作,报名前往康定支教,妻子谢晓君则答应照顾孩子和家庭,等待丈夫归来。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刚到康定时,胡忠并没有想象中的“良师益友”开端,反而面临着来自学生的冷淡,甚至是无视。语言是他最大的障碍,当地孩子说藏语,而他讲的普通话孩子们大多听不懂,课堂氛围一度僵硬到令人难堪。 为了尽快融入学生的生活,胡忠将宿舍从教师区搬到了学生宿舍,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每天花时间学习藏语。他学会了用肢体和微笑沟通,也在生活上事无巨细地照顾学生,为他们打水、做饭,还扮演起了锅炉工的角色。
胡忠的生活从“备课 讲课”迅速扩展到“当老师 当厨师 当杂工”的多面任务。渐渐地,孩子们也开始接纳他,课堂纪律有所改善,可真正的问题才刚刚浮出水面。 某日,胡忠在讲课时发现学生们依然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呼喊和警告全都无济于事,胡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挫败,甚至有些绝望。 这时,他走到讲台前,重重地跪下,泪如泉涌,带着几分恳求和无助地喊道:“我求求你们了,能不能认真学习?”一瞬间,教室内一片死寂。许多孩子看着胡忠老师流泪的脸,自己也忍不住哭了。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孩子们,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用心的老师,也第一次明白到,胡忠是发自内心为他们的未来而操心。 从那天起,课堂上再也没有人无视胡忠的教学。孩子们开始规规矩矩地坐好,认真听课。他们终于明白,胡忠不是过客,他是愿意为他们耗尽心血的“胡爸爸”。 2003年,胡忠的妻子谢晓君也踏上了高原支教的路。谢晓君原是音乐老师,除了教学生唱歌跳舞,还义务担当起生物课、图书馆管理、心理辅导等工作,生活中她更像母亲一样照顾每个孩子。 谢晓君总会在课余为学生缝补衣服、做手工艺品,甚至连孩子们的鞋垫都亲手缝制。 高原条件极为艰苦,谢晓君的宿舍甚至是一个简陋的棚子,早晨起来,常常发现被子上覆盖着一层雪花。即使这样,她也不曾动摇,始终站在孩子们的身旁。 一次,她因为感染风寒而发烧住院,正输液时突然接到消息,说学校里新来的数学老师因条件艰苦离开了。谢晓君听闻后,立刻拔掉针头,踉踉跄跄地往学校赶,医生看见后无奈叹息,却拦不住她的执着。这一幕让不少同行的医生动容,也更加彰显了她的坚韧不拔。 在胡忠夫妇的坚持和引领下,西康福利学校的教育环境逐渐改善,教学成果日渐显著。 2011年,140多名学生中竟有80多名考上大学,这个成绩令全校师生都激动不已,也让许多人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在胡忠夫妇眼中,学生们的成功便是最好的回报。 而随着学生们的成长,学校也从最初的600人扩展到1650人,校舍逐步扩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楼。胡忠夫妇用心血换来的成果,成了全县乃至全省的骄傲,成了高原上璀璨的教育明珠。 然而,支教生活的艰辛绝非外人能够完全理解。每月只有300元的支教工资,其中大部分被胡忠夫妇用来购置教学用品和改善孩子们的生活,留给自己的却少之又少。 胡忠和谢晓君无暇回家照顾年迈的双亲,每每回到成都,胡忠都会跪在母亲面前流泪忏悔:“妈,对不起,孩儿不孝。”母亲每次流着泪安慰他,反复叮嘱他:“去吧,那里更需要你。” 胡忠夫妇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他们深知,教育是打破贫困的关键,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一点一点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知识和希望的种子。 2012年,胡忠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全国,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偏远山区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礼赞。胡忠夫妇的支教故事也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甚至唤起了更多人对教育公平的关注。 (文中名称皆为化名) 信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4.10.18【重庆师大坚持师范教育特色、构建教师培养新体系——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