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5岁少年带着肝癌父亲到杭州看病,主治医生见他可怜,多次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后来父亲回家休养,医生留下一张纸条,说有事打电话。不料,纸条遗失,少年只记得医生名字和他家香喷喷的红烧肉,如今,35年过去了,他终于找到这位医生,表达了迟来的谢意。 1989年,15岁的吴强带带着病重的父亲踏上了18小时的颠簸客车。从丽水的偏远小县城一路奔波,赶往杭州的肿瘤医院求医。 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年代,这场旅途充满了不确定与恐惧。吴强和父亲带着全家人东拼西凑的5000元钱,这些钱装在母亲缝的布袋里,是全家的希望。 灰尘扑面的山路上,吴强紧紧护着怀里的布袋,生怕家里凑的辛苦钱有一点闪失。一路上,年轻的他不断鼓励父亲要坚持住,心里却满是慌乱和未知。 终于到了杭州,吴强一边打听,一边带着父亲直奔肿瘤医院。他们找到了被当地人称赞不已的潘浩医生,挂号检查、办理住院,吴强一刻不停,焦急地等着一个好消息。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潘浩医生查验过后告诉他们,吴强的父亲病情已经进入肝癌晚期,无法手术,只能进行保守治疗。吴强和父亲没有退路,决定在杭州住下来。 吴强在医院附近找了一间便宜的出租房,每天为父亲买菜做饭,省吃俭用,尽量保证父亲的营养。可是,治疗的花费和生活开支让带来的钱很快所剩无几,吴强开始每天买最便宜的菜,只求省下一些钱给父亲治病。 潘浩医生看到这个陪护在父亲身边的小男孩,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其他病人身边的陪护都是成年人,只有吴强还是个孩子。医生很快了解到吴强家境的拮据,也看到他一个人背着父亲上下楼做检查的辛苦,于是,潘医生心生怜惜。 下班后,他主动邀请吴强和父亲去自己家吃饭。吴强起初犹豫,他知道医生已经帮了他们很多,但潘医生的真诚邀请打消了他的顾虑。 第一次去潘医生家吃饭的情景,吴强一辈子都忘不了。潘医生的妻子特意做了一桌丰盛的菜,其中一盘色泽红亮、香气扑鼻的红烧肉让吴强直咽口水。 那段时间,吴强几乎没吃过一顿饱饭,看到满桌的菜肴,他拘束又感动。潘医生笑着对他说:“今天你就把这里当自己家,放开吃。”一句话让吴强的心头一热,他顾不上矜持,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盘红烧肉的味道,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一直回味了35年。 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潘医生不仅关心吴强的父亲,还格外照顾这对父子,时不时带吴强回家改善伙食。潘医生的妻子每次都提前准备一桌菜,叮嘱丈夫:“这孩子不容易,多让他来家里吃顿好的。”这样的关怀,给当时年少的吴强带来了无比的温暖和力量。 然而,即使尽力治疗,吴强父亲的病情并没有好转,最终不得不选择出院,回家休养。分别前,潘医生拿出一张纸条,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交给吴强,告诉他:“如果你有困难,或者需要什么帮助,随时给我打电话。” 吴强小心翼翼地将纸条收好,感激地点了点头。可惜回家不久后,吴强的父亲就离世了。突如其来的丧父之痛,让吴强在悲痛中丢失了那张纸条,与潘医生也从此失去了联系。 时间飞逝,吴强渐渐长大,成了家,有了孩子,生活也逐步安稳下来。然而,无论生活如何变化,他始终记得在杭州那个最困难的时期,有一位医生给了他无私的关怀与帮助。 多年来,吴强辗转寻找潘医生,但始终没有结果。直到今年,他认识了一位医生朋友,偶然间说起这段往事,朋友被深深打动,决定帮忙四处打听,终于查到潘医生的消息。原来,年近90的潘医生早已退休,但身体依然硬朗,居住在杭州的一处老小区里。 得知这个消息,吴强激动得难以平静。他特地找人制作了一块精致的牌匾,上书“医德双馨”四个大字,亲自雕刻的这四个字凝聚了他对潘医生一生的感激与敬意。 当吴强讲述起35年前的那段往事,潘医生的记忆渐渐苏醒,回想起了当年的少年。看着眼前已是中年人的吴强,潘医生感慨万千,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当年一点小小的善举,竟然被吴强铭记了一辈子。 吴强眼含热泪,郑重地将“医德双馨”的牌匾交到潘医生手中,深深鞠了一躬,哽咽道:“潘老,当年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我不知道能不能撑下来。”潘医生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35年的寻找,终于圆了一个心愿。这种恩情真的是刻骨铭心,让人感动。现在的医患关系要是都能这样就好了。"网友看到这个故事后评论到,"我觉得吴强也很了不起,这么多年一直惦记着要报恩。这年头知恩图报的人不多了,他能一直记着,还找了35年,真的很难得。" 人生的路上,总有一些温暖让人铭记一生。潘医生当年的善举,成了吴强一生中最亮的那束光,也在他心里种下了爱与感恩的种子。这份医者仁心不仅帮助了当年年少的吴强,也让这份恩情绵延,代代传递。 (文中名称皆为化名) 信源:钱江晚报—2024.8 《15岁少年陪父看病,医生请他回家吃饭,一份红烧肉,一张小纸条,他记了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