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她坐在桌前,却发现话筒线不够长,谁知,

讯仕说过去 2024-11-13 19:30:30

2015年,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她坐在桌前,却发现话筒线不够长,谁知,瑞典医学专家安德森快步跑上前,单膝下跪为她举着话筒。   2015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冬日,因一场特殊的盛会而格外温暖。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庄严的大厅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精英,他们共同见证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在这个被誉为科学界最高殿堂的地方,一位来自中国的84岁女性科学家即将登上人生的最高峰。   屠呦呦教授,这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即将接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殊荣。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东方智慧在世界舞台上的闪耀时刻。   然而,就在这个庄重而神圣的颁奖典礼上,一个小小的意外悄然发生。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插曲,却在瞬间化作了一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屠呦呦教授准备发表获奖感言时,她发现麦克风线太短,无法站立发言,只能坐着说。就在这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副院长安德森教授注意到了这一情况。   他毫不犹豫地快步走上前,单膝跪地,将话筒递到屠呦呦手中。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不仅体现了绅士风度,更彰显了科学界对屠呦呦成就的崇高敬意。   安德森教授的行为,犹如一道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整个颁奖典礼。他的举动不仅是对屠呦呦个人的尊重,更是对科学精神的敬畏。在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科学无国界的力量,以及人类共同追求真理的决心。   紧接着,另一位女科学家玛丽安·艾里克森热情地拥抱了屠呦呦,表达祝贺和敬佩之情。这两位女科学家并非初次相识,她们是多年的好友和科研伙伴,共同经历了无数科研挑战。   这个拥抱,不仅仅是简单的礼节,更是对屠呦呦数十年科研之路的肯定和鼓励。它象征着科学界的团结互助,以及跨越国界的友谊。   屠呦呦的获奖之路,绝非一蹴而就。她与团队成员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抗疟药物研究,最终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战胜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段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当时疟疾成为了士兵们的一大杀手,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   应越南政府的请求,中国组建了抗疟研究团队,屠呦呦担任组长。在那个年代,科研条件十分艰苦,资料匮乏,设备简陋。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屠呦呦团队前进的步伐。   他们查阅了大量中医典籍,收集了数千个民间药方,进行了无数次实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虽然碰了不少钉子,但始终坚持不懈。   功夫不负有心人。屠呦呦团队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获得了启发。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提取方法,他们终于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并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青蒿素的发现,为全球抗疟事业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是非洲地区的人民。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屠呦呦用26分钟的获奖感言,回顾了她科研道路上的艰辛与挑战,也表达了对未来医学发展的期许。   她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呼吁全球科学家携手攻克疾病难题。安德森教授全程单膝跪地,认真聆听,这一幕成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完美诠释。   屠呦呦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因肺结核被迫中断学业,但她并没有放弃梦想。康复后,她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并最终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她对科学和人类健康的投入,令人敬佩。   在庆功宴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政要纷纷向屠呦呦表示祝贺。一位非洲学者更是激动地表达了感激之情,感谢青蒿素拯救了无数非洲人民的生命。面对这些赞誉,屠呦呦始终保持谦逊,她表示这是全人类科技进步的共同成果。   屠呦呦的成功,是几代中国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李四光到钱学森,从邓稼先到屠呦呦,中国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后人继续前进,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  参考资料:为屠呦呦跪扶话筒的安德森 在生活中就是一位暖男.--2015-12-13 20:39·浙江日报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