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各大官方媒体一致将台湾称为“台湾省” 1968年9月5日,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篇章。毛主席像章,这一特殊的历史纪念物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制作出来,象征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这些像章以毛泽东的形象为核心,结合了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现象,成为当时社会的象征之一。这枚像章不仅仅是革命胜利的象征,它还隐藏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历史意义,那就是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 这段历史需要从台湾的地理和历史背景说起。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历来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尽管如此,这片土地的归属曾在历史上经历了曲折。西方人最早发现台湾是葡萄牙人。16世纪初,葡萄牙人航行至东亚,在经过台湾岛时,被岛屿的美丽所吸引,称其为“福尔摩沙”,即“美丽的岛屿”。但葡萄牙人并没有直接上岛,而是将台湾的探索机会让给了西班牙人。西班牙人于1626年开始在台湾建立殖民地,尽管他们未能完全占据整个岛屿。 1624年,荷兰人入侵台湾,与西班牙人展开争夺。经过数年的冲突,荷兰人最终在1662年击败西班牙,接管了台湾。荷兰人的占领对台湾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们的统治并不持久。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2.5万兵力和300余艘战船,从福建沿海强渡台湾海峡,发动了对荷兰殖民者的强力反攻。郑成功的军队在短短几个月内摧毁了荷兰的防线,迫使荷兰人投降,并将台湾交给郑成功。郑成功宣称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荷兰人的占领是不合法的。台湾的归属问题再一次显现出它与中国内陆的紧密联系。 然而,郑成功去世后,台湾的管理开始出现波动。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接管了台湾,并继续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开发,使台湾的粮食生产达到自给自足,甚至开始对外出口。但由于郑经去世较早,台湾在继任者的治理下逐渐变得动荡。1683年,郑克爽继位,但年少无知,且在其外祖父冯锡范的错误建议下,最终决定向清朝政府投降。台湾从此纳入清朝的版图,成为福建省的一个行省。 清朝初期,对于台湾的管理并不严格。直到19世纪70年代,台湾才因“牡丹社事件”而引起清朝政府的重视。1871年,琉球群岛的船只因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船员中有数十人遭到台湾原住民的杀害。日本借此事件提出对台湾进行干预,甚至派兵驻扎台湾。为了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清朝政府在1874年向日本赔偿50万两白银,表面上化解了冲突,但实际上也间接承认了琉球已属日本。此后,清政府才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终于在1885年设立了台湾省,并任命刘明传为第一任省长,开始了台湾的正式管理。 然而,这段历史并未能持续太久。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与日本的冲突最终导致清朝的战败。1895年,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此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抗战胜利后,台湾恢复为中国的一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台湾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始终未曾脱离过中国的领土。即便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的50年,日本的占领,也未曾改变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直到今天,台湾问题依然是中国历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回到1968年,毛主席像章作为当时社会革命胜利的象征,其背后隐含的历史意义是深远的。这枚像章特别注明了“全国山河一片红,除台湾省外”,彰显出中国在当时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台湾的归属问题,曾经是历史的遗憾,今天依然是民族复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清初要不是统一湾湾,那现在湾湾就更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