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克林顿首次访华,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后,点名要见农民杨志发,谁知对方不肯,几经劝说,两人终于见了面,却改变了杨志发的命运。 1998年6月,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踏上了他作为总统的首次中国之行。这位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此次访华行程安排满满当当。在参观了闻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后,克林顿突然提出一个令随行人员颇感意外的要求——他想要见一位名叫杨志发的农民。 杨志发是何许人也?为何克林顿会对一介农夫如此上心?原来,早在1974年,正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无意中挖出了震惊世界的兵马俑。若非他的偶然发现,这一古代文明的瑰宝或许还深埋地下,不为世人所知。兵马俑的出土,不啻于一次考古界的革命。它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气势,向世人展现了秦王朝的恢弘与辉煌。而杨志发,正是打开通往古秦的钥匙的人。 得知克林顿有意见他,杨志发起初却并不情愿。1998年6月,正值麦收季节,农活一箩筐等着干,哪有闲工夫去见什么美国总统?再者,他只是个种地的老农,见了世面人又能聊些什么?抱着这样的心思,杨志发婉言谢绝了这一邀请。 但克林顿显然不想轻易放弃。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当地官员只好又一次登门拜访杨志发,耐心劝说。官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让杨志发答应抽时间与克林顿见上一面。于是,在麦田一角,一场农民和总统的对话就这样开始了。 克林顿见到杨志发,颇为激动。握手的力道、热络的笑容,无不流露出他的喜悦之情。考虑到两人身份地位的悬殊,克林顿特意嘱咐随行人员事先准备了一些农具,以便拉近与杨志发的距离。在短暂寒暄后,克林顿突然掏出一支笔,恳请杨志发在他的笔记本上签个名。 对于一个农民而言,被美国总统索要签名,着实不同寻常。那一瞬间,杨志发有些受宠若惊,连连推辞。但克林顿执意要收下这份特殊礼物,并允诺会一直珍藏。杨志发只好依言签下自己的大名,不过笔迹难免有些颤抖。 这短短十几分钟的会面,看似平淡无奇,却成为杨志发人生的分水岭。它昭示着,昔日籍籍无名的农夫,从此被世人铭记。而这一切的开端,正是源于他挥锹挖井时的偶然发现,那个下出天大决心的举动。一句邂逅,胜却人间无数。 时间倒回1974年,一场罕见的大旱席卷陕北大地。庄稼颗粒无收,土地干裂龟纹。一眼望去,昔日郁郁葱葱的田野被晒得焦黄、脆脆巴巴。位于临潼县的西杨村,同样未能幸免。眼看全村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些庄稼上,可老天爷偏偏不作美,日头毒辣辣地晒着,连一滴雨都吝啬施舍。 正当大伙儿一筹莫展时,不久前退伍回乡的老兵杨志发,提出了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主意——去村西南的坟场打口井,以井水浇灌庄稼。这个提议立刻遭到村里长辈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看来,挖祖坟是大逆不道、触怒先祖的事情。谁知道闯了这个禁忌会有什么后果? 但杨志发铁了心要干这件事。他说服了几个村民一起去挖井。谁知挖了几米深,非但没见到水,反倒挖出一堆烧过的焦土来。有人提出换个地方挖,但杨志发坚决反对。正当他们挥汗如雨地忙碌时,一锹锹的土堆里竟然露出了一些奇异的陶片和碎裂的雕像。杨志发心里一惊,这些破碎的物件不像是普通的农具,反而像是某种古代遗物。 最初,当地的农民们纷纷产生了恐慌,他们纷纷议论,害怕这些雕像招来不祥之事。杨志发内心虽然同样充满疑惑,但并未被迷信所左右。他决定将它们送到当地的考古部门,在那个时代,考古学并不像今天这样普及,然而,杨志发凭着一股直觉和责任心,最终把这些重大的发现交给了更专业的人来判断。 这时的考古学家们也被这一发现震惊不已,他们立刻开始了系统的挖掘和研究。经过进一步发掘,世界闻名的秦兵马俑遗址得以曝光,揭开了千年历史的神秘面纱。如果没有杨志发的这种超凡的意识,兵马俑的惊世发现可能还要延迟许久。正是因为他的行动,才让这个举世瞩目的历史奇迹得以让世人所知。 临潼县为了表彰杨志发的发现和贡献,给予了他30多元的奖励。然而,杨志发并没有因为这些奖励而感到骄傲。他主动将这笔钱交还给了生产队,而生产队随后又将这笔奖励分发给了每个村民。 就这样,杨志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凭着一份倔强和对事物本能的好奇与责任心,上演了考古界的一出奇迹。西杨村也由此名声大噪。在随后的挖掘中,一个古老王朝的地下军团渐次浮出地表——成方阵、列鱼贯,熠熠生辉、庄严肃穆,向世人昭示着秦朝"一统天下"的恢弘梦想。 回望这段不寻常的经历,杨志发至今还觉得像在做梦。但梦境午夜醒来,丰碑永世长存,他的那一举措不仅改变了临潼,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他无意间成了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昔日默默无闻的庄稼汉,摇身了变成享誉中外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