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一位外国游客正着急地找吃的。眼看就要饿肚子了,一位热情的阿姨正好经

曹乃谦聊古今吧 2024-11-14 15:24:41

11月8日,,一位外国游客正着急地找吃的。眼看就要饿肚子了,一位热情的阿姨正好经过,主动邀请小伙到自家店铺,见老外吃差不多了,阿姨连忙追问:“好吃不好吃?”老外“翻阅大脑储存”,6秒后终于艰难说出:“好吃!” 马克是个加拿大来的背包客,头一回来中国。他对东方文化可是充满了向往,特意选了福州当中国行的第一站。谁知道,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天黑了,马克兴冲冲地上了福州的街,想好好感受一下这里的夜生活。可是,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兴奋劲儿慢慢变成了困惑和着急。 街上的店铺一家接一家关门,霓虹灯也慢慢灭了,整个城市好像要睡觉了。 马克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他东张西望,想找个还开着门的饭馆或者便利店。可是他白费劲了。 在他的印象里,福州这样的大城市应该跟纽约、东京差不多,到处都是通宵营业的店。现实和想象的差距让他又懵又失望。 就在马克快要放弃的时候,他看到一家还亮着灯的小店。店门口,一个中年妇女正在收拾桌椅,看样子是要关门了。马克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走了过去。 这个热心的阿姨一眼就看出了马克的窘境。她笑眯眯地迎接了这个外国客人,热情地请他进店。虽然说不通语言,阿姨的善意和马克的感激都写在脸上了。 店里飘着香味,勾得马克直流口水。阿姨麻利地准备食材,一会儿工夫就端上来一桌福州特色小吃。鱼丸汤、芋泥包、沙县小吃……每一样都是福州引以为豪的美食。 马克迫不及待地尝了起来,每吃一口都惊喜不已。他用蹩脚的中文一个劲儿地说"好吃",脸上乐开了花。阿姨看马克喜欢,更是不停地给他夹菜,生怕他吃不饱。 这时候,阿姨的儿子小李回来了。看到这奇怪的一幕,他惊讶地掏出手机,开始录像。他的镜头记录下了温馨的画面:阿姨热情地招待马克,马克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地品尝每一道美食。 这顿深夜饭吃了将近一个小时。期间,虽然说不通语言,阿姨和马克却用笑容和手势交流着。阿姨时不时用半生不熟的英语问马克还要不要,马克则一个劲儿地点头表示谢谢。 吃完饭,马克非要付钱,阿姨死活不收。她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解释,这是中国人待客的规矩。马克被这份情意深深打动,给了阿姨一个大大的拥抱,用刚学会的中文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小李把这段视频发到了网上。视频一下子火了,网友们都被阿姨的热情善良感动了,说这才是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真实写照。 这个小插曲,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城市国际化的问题。有网友指出,虽然福州在努力提升国际旅游友好度,可在深夜吃住、语言服务等方面还有不少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也有人说,真正的国际化不光是硬件设施要好,更重要的是市民的国际化意识和开放包容的态度。 这个暖心的故事,不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待客之道,也说明了美食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它提醒我们,在这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里,真心和善意永远是最好的语言。 马克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国的印象。他说:"中国不光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风景,更有热情好客的人民。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他表示,要把这段美好的经历告诉他的朋友们,鼓励更多的人来中国玩。 这个故事传开后,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福州这座城市的魅力。许多网友说,被福州的美食和市民的热情吸引,打算以后去福州玩玩。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其他城市开始反思。很多城市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化进程,不光关注硬件设施的改善,更注重培养市民的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像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它们可能很小,却像星星之火,照亮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之路。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也许我们还说不好外语,可我们能用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传递中国人的热情和善意。" 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信源:大象新闻

0 阅读: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