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太平仇自奇来灵缘由 仇自奇的父亲十二世仇梦槐,字兆魁,号月宁,又号月环,原任广东省廉州府灵山县县尉,在灵山任上去世。仇自奇在广东王臣乡闻得父亲讣信后,来灵山奔丧,并扶灵柩回原籍王臣安葬。 安葬好父亲后,仇自奇再到灵山,以便处理父亲生前在灵山任职时的其它后事。灵山县知县看到仇自奇性格豁达不羁,外表英姿卓越,知道他定是个能力非凡的人才,就建议他承袭父亲的职位。仇自奇听从了灵山知县的建议,守孝期满后,通过广西省州府的选拔任命考试,铨[quán]授广西省梧州府陆川县县尉(又称典史)一职。后升赞画(明朝的一种官职,类似今军队参谋)经历;后委暑广西省南宁府知府;再以捕盗有功擢升南宁府监军道,诰授中宪大夫。 仇自奇被害事件 仇自奇身为前明朝的官员,自然继续支持南明王朝。南明王朝退守南方后,仇自奇数年间颠簸流离,筹饷缮兵支持南明桂王子永明王,待到明白了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就隐居时属广东的灵山县西乡(今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太平镇),娶赖氏为妻,生子治家。 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西寇李定国率兵攻破广东高州、雷州、廉州等郡府,进围广东新会。李定国知道仇自奇身怀雄才大略,为大明朝的旧臣,想召他重新出山,仇自奇坚拒不从。 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又反叛清廷自立国号为“周”,吴三桂派人给仇自奇送来委任状,软硬兼施,仇自奇以身为明臣“只知有明不知有周”再次严词峻拒,并避匿深山。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因不满清廷撤藩,在云南起兵造反,自立国号为“周”。吴三桂的兵马一路势如破竹,战至两广交界山区时,沿途山贼土匪纷纷加入。吴三桂派人给仇自奇送来委任状,封以伪职,软硬兼施,逼迫仇自奇加入大周共同反清。仇自奇以“我身为明臣,只知有明,不知有周”为由,严词峻拒。由于担心遭到吴三桂的党羽加害,仇自奇避匿进深山。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吴三桂的耳目,吴三桂的党羽在侦查到仇自奇的行踪后,一直在仇自奇常路过的隘口伏击守候。 康熙十四年(1675年),仇自奇一行前往广西横县南乡江口码头乘船欲返回广东,被吴三桂的人谋害于江中。仇自奇的长子十四世仇伯璋于广东王臣闻得父亲讣信后,心情十分悲痛。由于战乱不断,道途多梗,仇伯璋水陆跋涉,行程往返三次,才由王臣来到灵山,最终找到阖家逃亡后,在灵山县西乡司中宁练潭洞村避乱的继母赖氏和几个幼弟妹。一家人终于相聚一起,相对悲泣。仇伯璋后奉继母和弟妹回灵山县西乡司宋泰村居住,仇氏正式入驻灵山太平镇(当时的西乡)。 仇氏后代辉煌西乡 后来,仇伯璋奋发读书,四十岁入仕考得功名。上报申请灵山县衙核准后,予以仇伯璋任职灵山县西乡司巡检,总览西乡七练地方公务。 仇伯璋后来开设太平圩场,并定居太平丰睦垌新村开基置业,和继母一起提携幼弟妹们成长。仇自奇原配谭氏、继配赖氏所出,四个儿子共分四房。自十四世开始,灵山太平仇氏分为长、二、三、四房,共尊仇自奇为来灵始祖,合族建有一座“仇大宗祠”祠堂,即现太平苑西中学,以予纪念这位迁灵始祖的功勋。 仇自奇在广东省廉州府灵山县西乡司(今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太平镇)宋泰村开族,其后裔尊其为迁灵始祖,仇氏一脉也在这方原僻壤之地创下辉煌的奇迹。太平镇在清朝以前是荒蛮之地,这里没有学校,人们也上不起学,很少有读书人。仇氏来到太平镇以后,把“以儒名家、科举兴族”为族姓发展的理念,陆续创办了多所私塾学校,在太平镇本地有11所,分别是:集益斋(岭美村),抱山楼(官堂村),进修斋(连科坪),灵秀斋(木棉坪村),传经书塾(甲进村),梯云书塾(夺魁麓村),大元坪书塾(佳芝岭村),延经书室(乐和堂村),广文斋(董屋村),仇氏学塾(仇大宗祠),鸾凤学校(仇大宗祠)另外还有位于灵山县城线香巷的“鸾凤书院”以及当时省城广州华宁里的“仇氏家塾”,总共创办了13所私塾学校,让灵山太平这个原荒蛮偏僻之地,形成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以教育为本,资富能训,富而思进,灵山太平仇氏一跃成为灵山名门望族。 灵山太平仇氏在清朝先后建了四座祠堂纪念祖先,分别是位于枫木官堂村,纪念的四房十四世祖仇殿章的“介亭仇公祠”,介亭仇公祠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位于枫木桂木园村旁,纪念仇殿章的三个儿子的合祠“仇氏三公祠”;位于九冬董屋村,纪念长房十六世祖的“仇俊远公祠”,仇俊远公祠建于道光丁未年(1847年);位于根竹村旁,纪念十三世祖仇自奇的“仇大宗祠”,仇大宗祠建于光绪辛丑年(1901年)。或许是因为仇自奇是明末官员的缘故,这四座祠堂中,纪念始祖仇自奇的“仇大宗祠”却是最后才建的。 太平仇氏还奉圣旨建造一座表彰十七世祖仇汝韬张氏太婆亲见七代,五代同堂的“七叶衍祥坊”大理石牌坊,坊间习惯叫“五代坊”(旧址已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