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空军的一位副政委坐着车去了南靖的内洞村,他想要去村里看看情

思润评过去 2024-11-15 10:09:32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空军的一位副政委坐着车去了南靖的内洞村,他想要去村里看看情况。到了村里,副政委碰到了一位老农,一眼就认出了对方。他赶忙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老农的手,动情地说:“大爷,当年真是多亏了您不顾一切地救我,我一直想感谢您呢!” 那时候的60年代,咱们国家正经历着大变样。经历了多年的打仗和建设,新中国慢慢走上了正轨,到处都是新气象。不过,虽然仗打完了,但战争的影子还是深深印在很多人的心里。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人为了国家的自由、为了百姓的好日子,连命都不要了。就像老话说的,“国家的兴亡,每个人都有份”,每个老百姓都在用自己的办法,支持着革命。1960年代初,中国农村还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村里的人们每天随着太阳的起落忙活着,日子过得简单又安详。但在这份平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没被人知道的英雄事迹。那时候,红军和乡亲们的关系好得就像一家人,感情特别深。红军战士们不仅在战场上拼命,平时也和乡亲们一起吃苦受累,所以大家都特别尊敬和爱戴他们。 就在这时候,有个以前当过红军,现在做了空军副政委的人,决定回老家看看。他叫王辉球,是从万安县出来的庄稼汉孩子,靠着自己的打拼,最后成了国家的高级干部。这次,他怀着对过去的想念和对将来的期盼,回到了福建省南靖县的内洞村,想找找当年帮过他的老朋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王辉球已经是快五十岁的空军副政委了。虽然他官挺大,但一直都很朴实。这回,他特意抽空去南靖县的内洞村看看。这个小村子对他来说很特别,因为他的人生在这里有过一个大转折。 车慢慢开进内洞村,王副政委从车窗往外看,熟悉的田野和村子让他心里感慨万千。三十多年前,他还是个年轻的红军战士,跟着部队打漳州,内洞村就是那时候的主战场。那时候,敌人在五峰山到十字岭修了好几公里的工事,还挖了不少陷阱,想挡住红军。 那场仗打得可激烈了,王辉球拿着大刀,第一个往敌人阵里冲。打了好几个钟头,红军战士们终于冲破敌人的防线,爬上了五峰山顶,把敌人全歼灭了。不过,王辉球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被担架队抬下了战场。抬他的,就是内洞村的村民们。王副政委被送到了一个朴素的小农院,这家主人是位叫陈伯的老农民。陈伯家里头虽然不富裕,但对受伤的红军战士王辉球那可是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们用家里能用的东西,好好地看护着王辉球。有了陈伯的细心照顾,王辉球的身体慢慢好起来了。等红军要走的时候,王辉球真是舍不得陈伯一家,还跟他们说:“将来我一定回来报答你们。”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30多年就过去了。王副政委又回到了内洞村,心里别提多期待和高兴了。他一下车,村里的老人就认出了他。有个老人走过来问:“这位老同志,你是不是以前来过咱村?”王副政委笑着点点头,跟老农拉起了家常。聊着聊着,3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就在他心里浮现出来了。 王副政委跟村民们讲起了那时候打仗的事儿,还有陈伯一家是怎么无私地帮助他的。村民们听了都很感慨:“原来你就是那个小红军啊!”王副政委点点头,在人群里找来找去,看能不能看到陈伯。终于,他在一堆老人里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当年救过他的陈伯。陈伯上了年纪,头发已经斑白,正安详地坐在藤椅上休息。王副政委急忙走过去,一把抓住陈伯的手,满心激动地说:“陈伯,您还记得吗?我就是当年您救下的那个小红军。今天,我特意回来看望您了。要是当年没有您不顾一切地救我,我哪能有今天呢?我真的要好好谢谢您。” 陈伯一听“红军”这两个字,脸上立刻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只是轻轻地念叨:“红军好啊,红军都是好人。”王副政委感动得眼眶都红了,他深深地弯下腰,给陈伯鞠了个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临走那会儿,王副政委把陈伯的儿子叫到了身边,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工资,使劲塞给了他,还特意嘱咐:“你爸上年纪了,这些钱拿去给他买点好吃的补补身子,可得好好照顾他啊。”陈伯的儿子接过那一大把钱,眼眶红红的,点了点头,一直看着王副政委走远。 王副政委走出内洞村的时候,心里头热乎乎的,特别感动。他知道,就是因为有这些老百姓在背后支持和帮忙,红军才能在那么苦的日子里挺过来,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打了胜仗。这次回到内洞村,不光是怀念过去,也是给自己打气。他下定决心,要继续把“军民一条心”的好传统传下去,多为国家和老百姓做点实事。王辉球的故事,就像是中国革命长河里的一个温馨小插曲。他原本是个平凡的农家孩子,后来却成了咱们共和国的高级将领,这一路走来,简直就是部精彩的传奇电影。最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是,不管他走到哪儿,成就多大,都始终记得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心里始终装着那些帮过他的乡亲们。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