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也能注水?!”11月13日,上海,一女子花费2。9万元,在全国最大的黄金交易集散地购买一款重49。18克的黄金,并缴纳25元送检,鉴定结果为真,一个月后,女子送往奢侈品店回收,谁知工作人员剪开手镯后,竟然出现疑似是水的透明液体,黄金也因此缩水2。51克,损失1500元,工作人员称:这是骗外行的老手段了……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新京报在2024年11月13日关于《揭秘假黄金骗局:合金、低纯度黄金被包装成足金售卖》的报道。 黄金,作为人类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重金属,一直参与着人类的交易,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骗局。 “我花了近三万块,买到的居然是注水黄金!”彭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它揭开了黄金交易市场光鲜亮丽背后的阴暗角落。 9月,彭女士去深圳旅游,听说水贝市场很有名,就特意去了趟那里。看到各种精美的黄金饰品,再加上价格实惠,她心里痒痒的。 最终,她以588元/克的价格,加上10元/克的手工费,购买了一款49.18克的古法素圈手镯,总价2.9万余元。 彭女士觉得这次真是占了大便宜,毕竟品牌专柜的价格可是758元一克呢。然而,便宜真的没好货。为了安心,彭女士花费25元将手镯送检,鉴定结果显示黄金纯度999‰,克重49.17克。 这让她彻底放下了心。 一个月后,金价涨了,彭女士打算把手镯卖掉。她一走进奢侈品回收店,工作人员剪开手镯时,里面竟然流出了一股透明的液体。 检测结果显示,手镯实际克重少了2.51克,彭女士损失了1500元。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彭女士一下子懵了。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挑细选,还经过专业机构鉴定的黄金手镯,竟然是个“水货”。 “这只是最低端的掺假方式。”彭女士听了奢侈品店工作人员的话,更觉得不可思议。原来,在黄金市场,掺假手段早已“升级换代”,从简单的注水到复杂的金属替换,各种花样层出不穷。 除了彭女士遇到的注水黄金,更“高端”的骗局还有:将黄金和水随机掺杂,使检测更加困难;用色泽相似的越南沙金、南非锡金替代真金;在黄金中掺入金属铼,熔融状态下与真金难以区分。 这些手段隐藏得很深,连老练的消费者也难以识破。彭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广州的金店老板陈先生曾经因为回收了含有铼的黄金,亏了1万多块钱。 这表明,黄金掺假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行业问题。我们相信,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黄金市场一定会更加规范透明,让黄金真正成为财富的象征,而不是陷阱的伪装。 对此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