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博《探长安》展览中,有一件隋代的透影白瓷杯独具魅力,其釉色白净如玉,器壁开片均匀、轻薄透亮,最薄处仅厚1毫米左右,光影可透,令人惊叹。这件文物出土于西咸新区机场附近一座隋代小型斜坡墓中,该墓早年被盗,发掘时只出土了这件白瓷杯和一枚五铢钱。
这种透影白瓷杯比较罕见,在陕西仅于2009年由陕西省考古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韩家湾村发掘的隋大业四年(609年)苏统师墓中发现过,在全国范围内也仅在河北内丘西关窑址发掘过透影杯残片,此外在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与此类似的透影杯。
这件透影白瓷的器型为高足杯,有人认为是沿丝绸之路自中亚传来的,“代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问题。
早在五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就出现了造型相当夸张的黑陶高足杯,如图四;此后的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陶器器型,如图五;并一直延续至秦汉,只不过此时社会上层使用的高足杯大多改用玉器制作,其与当时普遍流行的长生成仙思想有关,如图六秦勾连云纹高足玉杯、图七南越王墓高足玉杯、图八西汉杜陵镶金高足玉杯、图九曹魏白玉杯;
到了北朝隋唐时期,由于东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带有域外风格的金银器大量输入中国,同时贵族使用的高足杯也多用金银器制造,如图十北魏人物动物纹鎏金高足银杯、图十一唐十二生肖高足金杯;宋元以后,随着瓷器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瓷器造型纷纷涌现,此时高足瓷杯也大量出现并盛极一时,如图十二宋青釉高足杯。
我认为透影白瓷的出现与制作,完全是受到西域来华的玻璃器的影响而产生的。首先,白瓷这个概念是大约东魏时期突然被植入到北方窑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模仿西来的金银玻璃器,所以早期的白瓷造型都在这个范围,包括探长安的高足杯。直到邢窑产量规模化,才普及到日用品器形。其次,为了刻意追求玻璃的透明效果,研发出后期打磨的新工艺,创造出透影白瓷这种特殊新奇的白瓷品种,但仅在隋初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