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临汾一16岁少年被卫校录取,可他却交不起3000多的学费,乡里乡亲得知后,主动为他募捐,等到毕业后,他不顾反对,坚持在家乡开诊所,20多年的行医路,绕地球10圈都不夸张! 1996年,贺星龙被卫校录取,成为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只不过高昂的学费让他苦不堪言,以至于想要放弃这次机会。 当村里人得知后,主动为他进行募捐,虽然不多,但大家都尽了一份心意,这突如其来的温暖让贺星龙非常感动,也渴望着能回报大家。 卫校三年,贺星龙省吃俭用,不敢辜负村民的每一分钱,为了节省房租,实习期间他几乎住在医院,夏天被蚊虫叮咬,冬天在锅炉房取暖。 2000年,贺星龙直接回到了家乡,将家里为数不多的财产进行变卖,最终建成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小诊所。 最初,村民们并不信任这个年轻的医生,贺星龙只能贴钱为大家看病,慢慢地用医术赢得了信任。 成为乡村医生后,贺星龙的生活就是不停地奔波,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车,他不断升级自己的“交通工具”,只为更快地到达病人身边。 大雪天里,他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颠簸,脚上的鞋子早已磨破,但他依然坚持着,因为“病人就是命令”。 贺星龙的妻子陈翠平,最初并不理解丈夫的选择,她曾希望丈夫能进城开诊所,过上更安稳的生活,可看到丈夫对村民的付出和村民对丈夫的依赖,她渐渐理解了丈夫的坚守。 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陈翠平独自一人在县城照顾孩子,周末回家为丈夫准备一周的干粮,贺星龙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家,泡面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最终导致他患上了糜烂性胃炎。 2013年,陈翠平将孩子托付给母亲照顾,回到村里,成为丈夫的助手,帮他处理诊所的日常事务,也陪伴他走过每一个风雪夜。 贺星龙的坚守,并非孤军奋战,大宁县投入资金对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配备了更完善的医疗设备,也吸引了更多年轻医生加入乡村医疗队伍。 新农合、医保的覆盖,大大减轻了村民的医疗负担,也让贺星龙的工作更有意义,他不再需要为村民的医药费发愁,可以更加专注于提升医疗技术,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贺星龙和陈翠用自己的坚守,守护着村民的健康,也守护着乡村医疗的希望,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他们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也为乡村医疗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贺星龙的两个孩子,也受到父亲的影响,立志学医,虽然他们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贺星龙也告诉他们,乡村更需要医生,这,或许就是“守门接力”的最好诠释。 贺星龙的“守门人”故事,诠释了乡村医生的奉献精神,也展现了国家政策对基层医疗的重视,个人奋斗、家庭支持、国家政策,三者合力,构成了乡村医疗事业发展的密码。
我最喜欢和山西人交往,热情厚道而不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