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仿古铜彩出脊方鼎】
仿生釉是古代陶工依据自然界生物或矿物的肌理特征而创烧的瓷釉品种。
最早的仿生釉瓷器出现于唐代,宋代略有发展,至清代乾隆时期,此类工艺技术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发明了仿木、仿玉、仿竹、仿石、仿漆、仿螺钿、仿牙雕、仿古铜、仿金银等各类瓷釉品种。
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像,“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足以乱真。清代中后期,仿生釉瓷器制作日渐衰退,产品质量远逊于乾隆时期。
仿古铜彩出脊方鼎,白瓷胎,茶绿釉仿青铜颜色,有红蓝斑仿铜器的锈斑,足底接地处无釉露黄色。
内底铸阳文“周公作文王尊彝”双竖行七字篆书款。
长方形出沿平口,在长方口沿两短边中间外沿处,对称立起两只倒U形扁长耳,扁长方体腹身,长方体底面四角处粘接“L”四足,足尖向外勾起,足亦如长筒无根马靴状,靴底呈弧状,尖部上翘。
器身四侧面的每个侧面均在四边用弦纹围成了长方框,又都在偏上区域以一道横弦纹将长方框分为上小下大两个更为扁长的区域,在长方腹的四角及四侧面中间分别出脊,每条出脊以每面的横弦纹为分界,分为上下两节,腹部四侧面就由四凸边及横凸棱和出脊组成了“田”字形,每面被分为四个左右对称,上小下大的长方形区域,在区域内以出脊为中心轴,对称饰以主体动物纹饰,主体纹饰之外辅以回纹底纹,四足饰以动物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