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位71岁老人被人举报私藏两把手枪,警方上门收缴的时候,老人却说:“

爱查说社会 2024-11-15 18:18:15

1996年,一位71岁老人被人举报私藏两把手枪,警方上门收缴的时候,老人却说:“让你们看看可以,但你们没资格收走。”

1996年,山东省济南莱芜区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位村民向警方举报称,邻村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家中竟然藏有两把手枪!

在当时禁枪的严格政策下,手枪的出现无疑是件大事,警方立刻派出几位民警赶赴老人家中,准备进行收缴。

在警察说明来意后,老人却冷冷地说道:“让你们看看可以,但你们没资格收走。”

这位老人名叫滕西远,192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的一个贫困雇农家庭。他家境贫寒,父母早早去世,兄弟五人相依为命,在地主的压迫下过着艰难的生活。

滕西远从小在饥饿与贫苦中成长,目睹着周围人因战乱流离失所,心中逐渐埋下了对命运不公的愤怒。

1938年,年仅13岁的他毅然决然地加入八路军,成为一名抗日小战士。也许他年纪尚小,但他的决心却无比坚定,誓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百姓争一口气。

刚参军的滕西远身材瘦小,被战友们称为“滕黑子”。当时的他主要负责侦查和传递情报,走南闯北,风餐露宿。

一次行动中,他发现了一名落单的日本兵。凭借机智,滕西远和战友们成功埋伏,凭一把匕首刺杀了这名日军。

这个年仅15岁的少年勇士立下了第一件赫赫战功,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因表现突出,他不仅得到了战友们的赞誉,还获得了司令员廖容标亲自授予的一把匣子枪。

这把枪从那时起就成了他战斗岁月的珍贵象征,也成为日后他不愿上交的原因之一。

抗日战争结束后,滕西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内战随之爆发,他再次投入战场。

1947年,他已成为解放军炮兵连连长,随华东野战军在沂源县执行侦查任务。一次夜间任务中,他和战友发现了数百名敌军的埋伏。

当时大部队尚在半里外,情况危急,他意识到必须迅速拖住敌人,以防他们突袭。滕西远灵机一动,朝天开了一枪,然后大喊道:“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投降不杀!”

夜色中,敌军无法看清人数,误以为被重重包围,顿时慌了神。正是滕西远的“诈围”战术,为大部队争取了时间,使得解放军轻松拿下了这批敌人。

事后,他再度被授予一等功,副司令粟裕在庆功宴上亲自奖励他一把手枪。这就是他拥有的第二把枪。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跟随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

在朝鲜的马坪里地区,滕西远面临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炸毁敌军坦克,打通部队的行军路线。

他背着数公斤炸药匍匐前进,冒着生命危险接近敌方坦克,成功将炸药包挂在履带上。随即,一声巨响,火光冲天,敌军坦克被成功炸毁。

这次任务让他获得了“爆破英雄”的称号,也让他对手中那两把枪的感情更加深厚。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滕西远的生涯几乎与中国近现代的战火历史重合。

在这些战斗岁月中,他多次负伤,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两次。

战争结束后,他复员回到莱芜,在行政部门工作。在莱芜,他默默无闻地投入到市政建设,见证了这座小城从贫困走向繁荣。

时光流转,1996年,国家颁布了禁枪令,滕西远寝食难安。手中的两把枪不仅仅是武器,它们象征了他的战斗荣誉和牺牲的岁月。

他担心政策一出,这些见证自己一生功绩的“宝贝”会被收走。最终,他找到了老部队的首长,请求开具持枪证明,以此合法地保留这两把枪。

部队首长充分理解他的心情,亲自批示批准,甚至还让人对两把枪进行了安全改造,使其仅具纪念意义而无实战威胁。

于是,滕西远得到了6202部队开具的持枪证明,让他得以安心收藏。故事回到1996年,那天,滕西远正在家中细致地擦拭着他的“宝贝”,警察突然造访。

当听到他们的来意后,滕西远的表情一下子冷了下来,他的眼神中透出不可动摇的坚定。

随后,他从口袋中拿出那张已然泛黄的持枪证明,递到警察手中。民警们看过后深受震撼,面对这样一位曾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兵,他们既肃然起敬又心生感慨。

经过核实与检验,确认两把枪无安全隐患后,警方选择不收缴,而是允许他保留这两把承载岁月的纪念品。

滕西远将两把枪视为一生的荣耀和战斗岁月的见证。即使战争结束,他的精神依然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这份持枪证明,不只是对个人荣誉的保护,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无声礼赞。

0 阅读:6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