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溥仪在北京街道闲逛,看到一烧饼摊,于是便买了一个。没想到刚吃了一口,

鸿史观 2024-11-15 19:11:59

1963年,溥仪在北京街道闲逛,看到一烧饼摊,于是便买了一个。没想到刚吃了一口,便咬牙切齿的说:“那群死太监竟然骗了我40多年!

大家都知道,皇帝作为天子,拥有着无尽的财富和权势,理论上来说,吃饭应该不成问题。然而,实际上,清朝的皇帝和宫廷生活中的一些权贵们的伙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奢华,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吃顿白水煮猪肉就算是改善了伙食。令人惊讶的是,有些皇帝甚至会饿得去偷太监的口粮,整整二十年没有吃过一个热乎的烧饼。 溥仪,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拥有着极为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然而,纵使他生活在极度奢华的宫廷中,其身材却瘦弱不堪,常常给人一种羸弱的感觉。回想当年,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多尔衮等强盛一时的帝王,谁能料到他们的后代竟会沦落到如此模样? 溥仪在三岁时登基,成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虽然那时满清已日渐衰落,但在很多人心中,溥仪依旧是那个万人之上的皇帝。然而,照顾任何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何况他还是一位特殊身份的孩子。 溥仪从小肠胃非常脆弱,吃多了就容易拉肚子。尽管如此,他却特别爱吃东西。清朝皇室有一项规定,规定皇帝的子女不能吃得过多,担心消化不良。然而,这项规定却让年幼的溥仪常常感到饥饿。有时候,他饿得只好吃喂鱼的冷馒头来填肚子。 有一次,溥仪看到贡品中有一只酱肘子,饿得几乎昏迷的他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啃咬。可惜由于虚弱无力,肘子很快就被太监拿走了,这令小皇帝既愤怒又无奈。由于长期的饥饿,溥仪每当有机会就会暴饮暴食,尤其在无人监督时,他更是肆无忌惮地大吃大喝。如果有人劝阻,他反而不听,甚至更加放肆。

1963年的一个秋日,63岁的溥仪像往常一样,在北京的胡同里闲逛。走着走着,一股熟悉的香味飘进了他的鼻端,是烧饼的味道。这味道勾起了溥仪尘封已久的记忆,一下子把他拉回了40多年前的紫禁城。 溥仪自幼生活在深宫之中,虽然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帝头衔,但真正的自由却与他无缘。宫墙像一个巨大的牢笼,将他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随着时光流逝,宫中的生活质量也每况愈下。溥仪常常登上宫墙,眺望远处京城的烟火人间,内心充满了向往。百姓们的欢声笑语、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对于生活在深宫中的他来说,是那么的陌生而又诱人。 有一天,一阵诱人的烧饼香味随风飘进了紫禁城,溥仪循着香味找去,发现是宫墙外的小贩在卖烧饼。年幼的溥仪从未见过、更没吃过烧饼,他让身边的太监去买些尝尝。太监却懒得去跑这趟差事,便撒谎说烧饼又硬又难吃,只有下等人才吃那玩意儿。 多年以后,已经人到中年的溥仪再次闻到了烧饼的香味,儿时的记忆瞬间苏醒。他快步走到烧饼摊前,迫不及待地要尝一尝这期盼已久的美味。 溥仪接过一个烫手的烧饼,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烧饼表面焦香酥脆,里面柔软鲜香,一股小麦的清香混合着芝麻的醇香,在口中弥漫开来。他一边吃,一边回想起儿时太监的那番话,不禁苦笑。40多年前的谎言,就这样被一个普普通通的烧饼戳穿了。他喃喃自语:"那帮老东西,骗了我这么多年......"

其实,清代皇帝的饮食并不像我们今天所想的那样讲究美食,很多时候,他们的饮食状况比一些普通百姓还要简陋。清代的宫廷宴会和祭祀活动中,常见的一个环节是选一头肥猪,直接丢进坤宁宫的一口大锅里煮,煮的时候连盐都不加。这种肉几乎没有任何调味,甚至连水都没有经过焯烫,想必味道极为单调。可是,皇帝、大臣、侍卫等人却不得不吃下这些简陋的饭菜。 为了能够勉强吃下这些没什么味道的肉,大臣和侍卫们开始另辟蹊径。他们准备了一种特殊的草纸,把它浸泡在酱油里,晾干后带去宴会。参加宴会时,他们会将这片草纸泡在肉汤中,借助酱香的味道来掩盖肉的腥味,这样才能勉强将这些难以下咽的肉吃下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自己的伙食时,给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他和家中的其他人一个月的肉食消耗竟然达到三千九百六十斤,鸡鸭的数量则多达三百八十八只,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鸡鸭,是他五岁时的用量。除此之外,溥仪一家的菜品消耗也远超正常标准,每月还会额外添菜,添的量令人咋舌。此外,还有海鲜、蛋品等,每月消耗的银两高达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一两七分,杂费三百四十八两,总支出甚至高达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 然而,这些豪奢的食材和菜肴,并非全都进入了溥仪的胃中。事实上,清朝皇宫的御膳房,远非为满足皇帝的味蕾而存在。御厨制作的珍馐并不是为了让人享受美味,而是为了装点皇宫、展示皇权的富丽堂皇。清朝的御膳房,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摆样子和显示皇家威严,而非关注食物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对于溥仪来说,虽然拥有丰富的食材供应,但他并未因此得到强健的身体。实际上,皇宫内的种种奢华并没有转化为他应有的体魄。即便有成千上万的肉品、海鲜、甜点等进贡到宫中,他依旧处于健康的困境中,甚至常常感到虚弱。

0 阅读: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