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8月,北洋水师造访日本长崎,部分清水兵上岸购物时违反军纪,前往当地妓院并酗酒闹事,与当地警察发生冲突,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伤,一名清水兵轻伤。 1840年,英国军舰的强大火力令清朝官员震惊。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面对更加精锐的英法联军,清朝再次体会到西方列强的优势。 战后,英国提出将一支海军舰队卖给中国。这支名为“阿斯本舰队”的舰队包括7艘中小型舰船,价格高达百万两白银。 英国提出舰队的指挥官和船员均为外国人,英国将拥有舰队的控制权。 曾国藩在愤怒之下,决定拒绝这一提议,甚至要求解散舰队。 1874年,日本以琉球问题为由派遣军舰进入台湾,清廷派沈葆桢出征。 沈葆桢的奏疏中提到,“日本有铁甲船二号”,而清朝无法与之抗衡。 清朝被迫支付50万两白银以换取日本撤军。 英国作为当时世界海军的强国,被视为首选供应商。 通过赫德等中介,李鸿章订购了11艘军舰。 1881年,李鸿章向英国购买了“超勇”号和“扬威”号。 四年后,清朝通过德国订购了两艘一等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 1884年,日本策动了甲申政变,扶植亲日势力。 清政府决定加强对朝鲜的控制,尤其是在朝鲜东部的永兴湾。 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前往朝鲜一带巡防。 1886年,中国北洋水师由李鸿章主持建立,刚刚从西方购买了四艘先进的铁甲舰——“定远”、“镇远”、“威远”和“济远”这四艘战舰是由英国和德国造船厂建造。 其铁甲外壳和强大的火力,使其在当时成为亚洲海域中的强舰。 李鸿章的计划之一是海上拉练。 大清帝国意识到,周边国家中的日本已经开始现代化,尤其在经过明治维新后,整个人员结构、军事思想都在快速变化。 清政府选择用海军力量进行炫耀。 北洋舰队在长崎停靠,进行舰只检修。 在这次远洋拉练结束后,北洋水师的四艘战舰停泊在了日本的长崎港,并向日本民众开放参观。 这些清朝的铁甲舰震撼了日本民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的海军力量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清朝虽然拥有强大的舰船和兵力,但它的海军体系仍处于建设阶段。 与此相对的是,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虽然海军舰船的吨位远不及大清,但其体制已经较为成熟。 8月13日,北洋舰队的水兵被日方邀请登岸购物,然而一些水兵违背军纪,前往当地妓院寻欢作乐,并引发了打斗事件。 日本警察迅速赶到现场平息事端,但一名警察被刺伤。 水兵们视警察的干预为耻辱,他们召集起三百余名同袍前往警局报复。 警察局遭到袭击,致使一名警察当场死亡,另一名警员重伤不治。 舰队指挥官丁汝昌令水兵上岸游览时禁止携带武器,仅过了两天,再次上岸的水兵们便携带棍棒和刀具,清朝水兵与日本警察爆发大规模械斗。 舰上的12寸巨炮调转炮口,瞄准了长崎市区。 日本政府只能选择妥协,释放了被捕的水兵,并向清朝方面道歉并赔偿。 《长崎快报》对事件进行了报道,英国驻长崎领事也在报告中提到了这起事件。 在事发后,北洋舰队的舰员情绪激动,船只迅速进入战备状态。 舰上的军官,尤其是总教习琅威理,提出了立刻对日本海军发动进攻的建议。 然而,丁汝昌并未采取军事行动。 李鸿章得知事件后要求日本方面做出解释。 1887年2月,双方经过协商,签订了协议。 根据协议,中日两国对事件中的死伤者互相赔偿,日本支付给中国52500元,中国则向日本支付15500元。 同时,长崎医院的医疗费用由日本承担。 然而,日本主流社会的情绪因此受到了极大刺激,仇华情绪升温。 日本海军的扩张需求愈发迫切,海军高层更是将清朝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作为主要目标。 李鸿章作为当时的权臣,虽为开明派,但他认为“武人好色”是士兵的天性,因此对其不端行为宽容处理。 李鸿章在奏折中提到,此类冲突可以理解为“常情”。 更为严重的是,李鸿章认为只要水兵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其他行为便不必过于苛求。 在与日本的对比中,清朝海军的弱点更加明显。 尽管北洋海军在1895年被誉为“亚洲第一”,但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管理,其战斗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海军力量。 日本则在长崎事件后迅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在经历清朝的屈辱后,加速海军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现代化舰艇,并将天皇的财政部分划拨给海军。 日本日后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失败彻底暴露了清朝海军的劣势。 参考文献:[1]张小荣,白月梅,赵亚娟.北洋水师覆灭对军事教育训练转型的历史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S2):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