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穷的不能再穷,美国更是远超中国100 多倍,就连印度也是我们的两倍有余。但就在1952年,我国花200亿买了四艘破船,但是稳赚不赔! 新中国成立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除了战争的创伤,还有深重的贫困与落后。1949年,建国之初的中国农业几乎完全依赖自然,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与条件,农业生产水平极为低下。由于土地质量差异,部分土地每亩的粮食产量只有二三百斤,而贫瘠的土地则只能生产百斤左右。 毛泽东曾形容当时的中国是“一穷二白”,不仅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几乎为零。对于这样的国情,改变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几乎不可能一蹴而就。世界各国的发展史都证明,摆脱贫困、实现国家富强并非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任务,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艰苦努力。 此时,国内经济形势极为艰难。经济工作者建议暂停核武器的研发,专注于解决民生问题。然而,毛泽东的回答却简洁有力:“挨饿总比挨打好受些。”周恩来总理则提出:“大不了再过几年苦日子。”他认为,国家应该坚持自己的战略目标,不应因眼前的困难而放弃长远的目标。 1953年某个清晨,海军高层正面临一个几乎无人理解的艰难决定:用国家珍贵的68吨黄金,去交换苏联提供的四艘已经服役多年、技术落后的旧军舰。 1954年初春的一天,四艘苏制旧军舰缓缓驶入中国青岛港。它们分别是鞍山号、抚顺号、长春号和太原号,虽然都已经有些年头,但仍然气势不凡。码头上,中国海军将士列队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一刻,中国人民翘首以盼的大型军舰,终于来到了自己的家园。 1953年。新中国成立才三年多,百废待兴,国库空虚。但为了尽快扭转海上力量的劣势,中央决定花重金从苏联购买军舰。时任海军司令肖劲光亲赴莫斯科,与苏方进行谈判。谈判的过程十分艰难,双方在军舰型号、价格等问题上争执不下。肖司令据理力争,表明中国的诚意和决心。关键时刻,毛主席两次致电斯大林,为谈判打开了局面。 最终,苏联同意向中国出售4艘旧的7型驱逐舰,但开价很高,每艘要17吨黄金,合计68吨,相当于2亿多人民币。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中国一年的黄金产量。苏联如此狮子大开口,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军舰虽然老旧,但性能还不错;更重要的是,它们含有不少先进技术,苏联不愿轻易外传。面对苏联的难为,中国领导人犹豫再三,还是咬牙答应了。 签订购舰协议那天,莫斯科是晴空万里。肖司令和苏联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在协议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大名。 花费2亿元巨资买下4艘军舰,在当时国力十分羸弱的新中国,无疑是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然而,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以战略家的远见和魄力,下定了这个决心。他们明白,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征程就无法顺利进行;没有先进的军事装备,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无法得到保障。4艘军舰的到来,将为新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开启新的篇章。 1954年10月13日,苏联海军一支舰队从海参崴起航,经过对马海峡,最终驶入青岛港。这一天,标志着中国海军装备的新进展。经过两周的培训和验收后,苏方确认“抚顺号”舰艇各项功能正常,随后中苏双方举行了交接仪式。此时,中国海军第一次获得了排水量2000吨级的中型水面舰艇,四艘舰艇分别命名为“抚顺号”“鞍山号”“长春号”和“太原号”,并分别授予了101至104号的舰衔,这些舰艇的地位在中国海军中无比崇高。 这四艘舰艇,被誉为中国海军的“图腾”,据统计,十大元帅中,几乎所有人都曾登上过“鞍山号。 进入90年代,俄罗斯经济处于低谷,国家百废待兴,而中国则把握住了这一时机,迅速推动了大量先进技术的转移。这一时期,中国成功引进了包括苏-27战机、基洛级潜艇、现代级驱逐舰以及S-300防空导弹在内的多个重要军事装备。在对俄罗斯现役多型驱逐舰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后,中国提出了购买现代级驱逐舰的需求。 现代级驱逐舰是苏联在70年代初开始设计的远洋舰队标配驱逐舰,首舰于1981年入列,满载排水量达到7900吨。原计划建造20艘,但由于苏联解体,排位靠后的几艘并未完工。1997年,中俄签署了两艘现代级驱逐舰采购协议。为了加快交船进度,双方商定将原建造基础上的18号和19号舰完工,最终交船于1999年。与从零开始的新造舰艇相比,这样的交付速度提前了约两年。 由于这两艘现代级驱逐舰在性能和作战能力上的良好表现,中国决定再次追加采购。2001年,中方与俄方再次签订了两艘现代级改进型的合同,单价也由原来的4亿美元上升至7亿美元。重新建造的两艘舰艇最终于2005年和2006年交付,至此,中国东海舰队拥有了四艘火力强大的现代级驱逐舰,这四艘舰艇被广泛称为“新四大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