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京剧皇后”言慧珠自缢前,她拉着11岁的儿子跪在丈夫俞振飞面前,嘱托他把孩子抚养成人,俞振飞当场答应:我有饭吃,他也有饭吃… 在早期的京剧舞台上,由于社会风气和时代背景的限制,女性几乎无法登台演出。男性演员不仅扮演生、净、丑等各种角色,连“旦”角——传统上由女性扮演的角色,也由男演员来饰演,这就是所谓的“男旦”。直到后来,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的进步,女性演员逐渐走上京剧的舞台,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人物是京剧界的传奇女艺人——言慧珠。作为京剧界的佼佼者,言慧珠不仅是蒙古族的千金小姐,还是一位天生丽质、才情出众的京剧演员。她的容貌和才艺令梨园内外为之倾倒,追求者络绎不绝。然而,正是这种光环加身的生活,使她渐渐失去了对自己内心的清晰认知。 京剧大师顾正秋曾深刻评价言慧珠:“角儿不能永远活在舞台上,下了舞台,如果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脾气,生活就难免多灾多难。”这句话揭示了言慧珠一生的困境与悲剧。 1966年,劫难无情地降临到了言慧珠和俞振飞这对恩爱夫妻的头上。曾经被捧为"京剧皇后"的言慧珠,如今却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毕生的积蓄被一一查抄,付诸东流。她的心在滴血,那些年的心血就这样化为乌有,言慧珠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更令言慧珠难以忍受的,是看管她的那些人。他们处处刁难,变着法子折磨言慧珠,仿佛要将曾经高高在上的"京剧皇后"踩在脚下,以消心头之恨。绝望之际,言慧珠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拉着年仅11岁的儿子,跪在俞振飞面前,声嘶力竭地央求丈夫,务必要将孩子抚养成人。俞振飞听罢,泪如雨下,他紧紧握住妻子的手,郑重地应允:"我有饭吃,他也必然有饭吃。" 言慧珠听到丈夫的承诺,心中的最后一丝牵挂终于烟消云散。她凝视着俞振飞和孩子,眼中满是不舍和爱恋。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言慧珠深知,自己已经无法再陪伴他们走过人生的坎坷。在所有的不公和屈辱面前,她选择了最后的解脱。 就这样,心高气傲的"京剧皇后",带着对丈夫和儿子的无限眷恋,结束了自己坎坷而传奇的一生。她的离去,令俞振飞悲痛欲绝,他失去了相伴多年的爱妻,从此只能独自抚养儿子,肩负起了言慧珠的所有嘱托。 言慧珠曾在自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这一生是不能低头做人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她性格中的倔强与刚烈。 建国后的剧坛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私人的剧团纷纷并入国营剧院,昔日的名角们也开始逐渐融入这个新的体系。言慧珠的剧团在这一变动中也不幸解散,昔日的光辉不再。然而,言慧珠并不甘心,她依然希望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独挑大梁,继续在京剧的舞台上闪耀光芒。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在国营剧院这样的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言慧珠并未能放下她那固执的个性。她没有学会收敛脾气,反而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更加倔强与自我。 她不仅经常对外发泄不满,抱怨自己在剧院中“像在墙角发霉”,仿佛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而且,她更是毫不掩饰地将怨气通过公开途径宣泄出来,甚至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直指剧院的高层领导,这一举动差点让她陷入更深的麻烦。最终,她不得不写检讨,做自我反省,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言慧珠似乎永远也无法适应身处的环境,她的个性中有着强烈的压倒一切的欲望,这种心态不仅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甚至在艺术创作中也未曾改变。在拍摄电影《墙头马上》时,言慧珠将“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欲推向了极致,时刻要求摄影机的镜头围绕着她转动。如果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她便会大发雷霆,甚至与她搭戏的昆曲名家俞振飞的正面镜头都明显少于她。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人生大病,不过一个‘傲’字。”这句话精准地揭示了言慧珠悲剧命运的根源——过于傲娇、过于自我。 顾正秋曾回忆与言慧珠的相遇,并提及了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1945年,京剧大师黄桂秋在皇后剧院举办临别演出,顾正秋与众人一同在场。此时,所有观众都屏息凝神,专注于黄桂秋的精彩表演。然而,就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突然传来了“咔咔”的鞋声,打破了剧院内的寂静。众人回头一看,原来是言慧珠身着火红呢大衣、气宇轩昂地离开了演出现场。 言慧珠的眼中,只有梅兰芳一人值得她崇拜与佩服。梅兰芳是她唯一的偶像,其他所有表演者和演出,在她看来,都无法与梅先生的艺术相提并论。她对梅兰芳的忠诚与崇敬,甚至达到了盲目崇拜的程度。 而在没有梅先生演出的日子里,言慧珠往往表现得非常随意和不拘小节。迟到、早退,成了她日常的行为习惯。甚至在其他前辈演员的舞台上,她也常常毫不顾忌地照镜子、补妆,仿佛没有意识到周围的艺术氛围与礼仪要求。她的这种自我中心、目空一切的态度,不仅让她与同行疏远,也让她逐渐失去了观众的认同与尊敬。